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呼籲農委會儘速研議「屠體評級交易」落實期程
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
呼籲農委會儘速研議「屠體評級交易」落實期程
吃豬肉要看豬「走秀」;買豬要挑「美」、「瘦」;「冷藏冷凍肉」比不過「溫體肉」!——這是台灣現行豬隻「活體拍賣」的寫照。這使得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成為盤中肉前,都得經歷一連串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折磨!這些近乎虐待的折磨,不僅增加豬隻的損耗率,更讓台灣動物福利跟不上國際腳步,並影響肉品品質與安全,也影響農民提升養豬品質的意願,可以說「活體拍賣」制度與民眾對「溫體肉比較好」的迷思,是讓台灣豬肉生產遲遲無法「現代化」的關鍵。
長期推動經濟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1日與立法委員蔡培慧召開記者會,公布《備受折磨的台灣豬——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調查影片(見下),讓消費者知道現行豬肉生產背後的動物痛苦與肉品衛生安全風險...... <繼續閱讀>
◎調查影片: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HD觀看點1、觀看點2、觀看點3、觀看點4)
什麼是「豬隻活體拍賣」?活體拍賣會造成哪些問題?
從運輸到拍賣,近乎虐待的折磨,嚴重剝削動物福利
當豬隻養成,豬農要將豬賣到市場,需連繫運豬業者將豬運到各地肉品市場拍賣。養豬縣市主要集中在中南部,但消費地又以都市為大宗,且北部都會區價格較高,因而形成「南豬北運」現象。再加上各縣市消費習慣不同,有些人會跨縣市購買豬隻再運回當地屠宰,甚至有的豬還會繞過半個台灣被送到東部拍賣,更因此形成「南北交互運輸」現象。研究會統計:在現行活體拍賣制度下,六成以上豬隻會被送到外地拍賣,徒增運輸折磨。
為避免嘔吐,豬隻會先被禁食。車程特別長者因此前晚便送達者,可能長達24小時都無法進食。運輸過程中豬隻可能遭遇中暑、骨折、嘔吐、緊迫…等問題,甚至暴斃死亡。運輸時的混欄也可能造成豬隻打鬥問題。每年約有6,600-21,000頭豬隻在運輸期間死亡,或因運輸造成在交易前死亡或緊急屠宰。
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成為盤中肉前,都得經歷一連串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折磨。通常活豬在拍賣前晚或當日早上送達肉品市場。每年約有6,600-21,000頭豬隻在運輸期間死亡。
台灣肉品市場雖然也有使用保障動物福利的驅趕工具,如趕豬板或旗子,但根據研究會的調查,各地肉品市場驅趕豬隻的工具,仍然以電擊棒和有尖刺的棍棒為主,並不符合人道驅趕的原則。
活體拍賣場上,從繫留欄到拍賣走道皆十分濕滑,走道中又有一道道閘門會突然關閉、不斷擋住豬的去路,豬常因此受驚嚇而止步或後退,有時會和後方的豬擠在一起甚至堆疊。拍賣驅趕過程使得豬鼻子常常撞擊突然關閉的閘門,導致哀嚎聲不斷。當閘門再度開啟後,豬由於驚嚇不願再往前走,工作人員便再度施以電擊或戳刺「加強驅趕」,使得豬隻遍體鱗傷。不當電擊輕者造成豬隻緊迫、受傷或骨折,重者休克或死亡。
![]() |
活體拍賣系統的設計並不符合豬隻習性,往往需要人為驅趕;不當的驅趕導致豬隻恐懼驚慌、擁擠堆疊,無法承受緊迫的「緊迫豬」癱軟在地,尋常可見。
活體拍賣系統的其他壞處:
§不利防疫
§無法精確反映,也不利維持肉品品質
§不利產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