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 保育團體要海生館 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
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
保育團體要海生館 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
◆觀看影片: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下載點1、下載點2、下載點3、下載點4)
◆點讚支持「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行動
教育部所屬國立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自2004年4月至今以教育、研究名義,共引進、圈養、展示3尾屬於CITES附錄二的鯨鯊。但因人工飼養環境的侷限,致使1尾暴斃、1尾疑似健康狀況不佳,在2007年時被館方草率野放棄養。目前僅存1尾,體長大約6公尺,窄小的空間讓鯨鯊尾鰭不斷碰撞、磨擦缸底礁石及缸壁,以致下葉反覆受傷,出現大面積結痂現象。(附件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今(12)日召開記者會,發起「水缸不是牠的家!解放鯨鯊、不准再抓」行動,要求海生館與BOT廠商海景公司立即將館內目前倖存、尾鰭嚴重受傷的鯨鯊謹慎標識放流。其經費應由海景公司「取之鯨鯊、用之鯨鯊」全額負擔!且不准再以教育展示或研究名義,自野外捕捉圈養。
![]() |
![]() |
屏東海生館共曾引進、圈養、展示3尾屬於CITES附錄二的鯨鯊。結果1尾暴斃、1尾疑似健康狀況不佳被草率野放,目前僅存1尾。 | 海生館即使放置浮標提醒鯨鯊避開,但窄小的水缸還是讓鯨鯊尾鰭不斷碰撞、磨擦缸底礁石及缸壁,導致下葉反覆受傷,出現大面積結痂現象。 |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海生館共有三大物種被館方及海景公司視為「搖錢樹」,分別是白鯨、鯨鯊及企鵝。以鯨鯊來說,館方明知其體型日漸碩大,再不著手進行野放,恐危及鯨鯊的健康及生存,但卻以要留著「舊鯊」帶「新鯊」,以使新進小鯊可以盡速適應人工圈養環境的說法,要脅政府准予捕捉引進新小鯊後,才會將大鯊野放,簡直是將鯨鯊當作「鯊質」,以「大鯊挾持小鯊」!其心可議!
根據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追蹤標示放流的鯨鯊資料顯示,鯨鯊平常白天會待在較深的海域,甚至出現80公尺深度。一般則在5至10公尺深。亦曾有紀錄顯示,最深可潛至1,900公尺。此外鯨鯊每天洄游可達34公里。相較之下,海生館囚禁、展示鯨鯊的「大洋池」雖為台灣最大「水缸」--長33公尺、寬22公尺、深8~12公尺,水容量100萬加侖。但這個美其名為「大洋池」的「水缸」,對鯨鯊來說卻宛若監獄牢房。
由於鯨鯊必須不停游動才能獲得氧氣,研究會公布的影片顯示,海生館內的鯨鯊只能朝固定方向繞著水缸不斷轉圈,繞游一圈時間約為50至80秒。光以白天八小時展示時間計,每天就得在窄小枯燥的缸內繞上360~576圈。根據研究,青、成年的鯨鯊(體長4-10公尺)游動時大都靠胸鰭後方的身體迂迴擺動行進。海生館內的鯨鯊長期、固定、短程的繞圈游行,是否影響其脊椎的生長、甚至變形,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