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議題進展】要求營養法納入氣候變遷、動物福利、公民參與,本會持續推動飲食轉型

2023.12.19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上週五(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這部攸關國人「飲食習慣」怎麼吃才健康的法案,本會提出健康飲食應考量氣候變遷、動物福利,以及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政策應有公民參與機制等多項修正意見。

 

感謝 蘇巧慧、林為洲、吳玉琴、賴惠員 委員支持通過二項附帶決議,但遺憾未能列入條文:

  1. 明確指出飲食行為也是造成氣候變遷原因之一,中央主管機關提出營養及飲食建議時,應考量飲食對環境的影響,並推廣全民對友善環境飲食之共識。
  2. 政府機關輔導食品、餐飲業者開發、生產、製作食品時,應考量符合環境永續、動物福利之健康飲食。

 

雖然法案文字未能納入環境永續與動物福利,但感謝林為洲、邱泰源 、王婉諭 委員提案通過新增條文,讓關心動物福利、氣候變遷、植物性飲食的公民及團體未來也有機會表達意見,參與決策機制。

第七條第二項新增條文「中央主管機關應採行適當公民參與機制廣詢意見,納入營養諮詢會議討論。」

 

為什麼我們的飲食需要轉型

台灣近年過度肉食 趨勢攀升,國人每人每年吃掉的肉類(87.5公斤)在111年首度超過穀類(87.42公斤),對氣候變遷與國人健康都帶來嚴重威脅。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新出爐報告,採用生命週期評估方式,計算飼養動物(含腸道發酵)過程及上游飼料種植、製造,下游動物出農場後的運輸、加工、產品包裝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全球畜牧業所釋放之溫室氣體佔人為排碳量12%,其中62%來自牧牛,其次依序為豬(14%)、雞(9%)、水牛(8%)及綿羊/山羊(7%)。

 

事實上,今(2023)年一月修正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就明訂應推廣低碳飲食(包含植物性、在地食物,減少剩食等)。顯示飲食行為與減緩氣候變遷、環境永續息息相關,動物性食品產製過程更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凶之一。

 

而過度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脂肪,也易造成肥胖、慢性疾病。國人肉類攝取量逐年增加,肉類脂肪含量高,若經油炸、調味容易攝取更多熱量,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方式活動量較低,更容易形成肥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6-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2020年為50.3%,國中及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都有升高的趨勢。

 

本會呼籲衛福部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未來在擬定營養及飲食政策、攝取基準及推動健康飲食教育時,皆應確實將「環境永續、動物福利觀念」納入,鼓勵民眾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蛋白質食物以植物性蛋白質優先,不過度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且應選擇符合動物福利的友善飼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