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 氣候異常加劇 「糧食系統」減排被嚴重低估 呼籲《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低碳蔬食推廣
習慣看圖文嗎?議題懶人包這裡看
台灣迎來史上最熱11月,全球暖化、氣候異常,人人有感!過去110年間,台灣年平均溫度上升1.6℃,夏季增長,冬季縮短;海平面以每年3.4公分的速率上升,是世界平均值的二倍。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7)甫在埃及落幕,除化石燃料減排,另一項被嚴重漠視的是「糧食系統」減排——透過人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落實的「少肉多蔬」飲食轉型,積極減少碳排,是拯救地球生態、人類生存永續的重要行動。近日立法院將重啟協商《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立委林淑芬、洪孟楷、陳椒華等12月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各黨支持由30多個生態環保團體,共同連署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修正動議(附件一),跟上國際從「糧食系統」減少碳排的積極作為,納入推廣植物性蛋白、少肉多蔬的飲食轉型條文,以引導國人從日常飲食做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人類生存永續並照顧國人健康。
政府未正確評估「糧食系統」的排放量
嚴重低估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全球糧食生產的碳排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1/3,其中「動物性食品」的排放量更是植物性食品的2倍。2020年英國研究指出,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對於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至關重要,但即使立即停止所有化石燃料排放,以目前全球糧食系統的生產與消費排放,仍足以讓該目標失敗!可見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影響極大,變革刻不容緩。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檢視行政院《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2年版》,計算五大排放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宣稱2020年與糧食生產最為相關的農業部門排放,只占全國總體排放1.17%,行政部門認為占比極小,因此未將「農業」視為減排的主力。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兩大問題:
問題一:政府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方式,未包括整個糧食供應鏈,導致減排策略顧此失彼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其他國際研究機構已表明,上述計算方式嚴重低估了糧食系統的排放量(附件二)。首先,與糧食生產相關的燃料燃燒、土地利用變化排放,都未被歸在農業部門。其次,食物浪費、國內糧食運輸、糧食供應鏈等排放則完全被忽略。
以動物性食品的排放估算為例,光飼料生產就包含:土地利用的變化、化肥、農藥等生產投入、種植。再加上飼料作物進出口與加工、畜牧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包裝、配送、販售、食物耗損、剩食處理等。若未檢視整個糧食供應鏈系統,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排放量加總評估,將導致減排策略失據!

問題二:動物性食品排放占比中,飼料為最大宗,但政府減排策略卻忽略進口糧食影響力
動物性食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排放中,農田(飼料生產)的排放占比最高38%,更占了全球糧食系統總排放的21%3。全球將近4成耕地都被用來種植動物飼料。為了種植這些作物必須砍伐大片森林、消耗大量水資源與能源,不但破壞野生動植物棲地、降低生物多樣性,森林消失造成水土無法保持,使得蘊含養分的土壤大量流失,導致必須使用化肥、殺蟲劑才能有效率的生產作物。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執行長郭雪貞表示:人類的作為一直朝錯誤的方向失速前去。
以大宗飼料作物的玉米、大豆來看,2021年供應國內的玉米、大豆超過97%都是進口(附件三、四),且分別有96%與12%是作為飼料用(附件五、六)。而這些原料在國外的生產,毀樹滅林、使用化肥農藥、土壤排放、裝卸包裝、國際運輸能源、損耗等歷程,都會排放溫室氣體。台灣更有九成的牛肉與羊肉,五成的乳品是進口,這些進口糧食的排放,目前都未被納入考量。政府缺乏對「糧食系統」的整體評估,使得減排策略無法切中要害、甚至被嚴重誤導。
國人肉食量越吃越多 嚴重吃掉下一代的未來
聯合國環境署 (UNEP) 早在2010年就表示:動物性食品的資源運用效率極低,要大幅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大幅改變飲食結構,避免選擇動物性食品。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 (IPCC) 也在幾次的報告中同聲提倡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的飲食轉型。
反觀國人50年間的肉蛋奶消費趨勢,完全與國際研究的警示背道而馳。從1971年到2021年,國人的肉、蛋、奶消費量從每人41公斤/年,到每人133公斤/年,成長3倍(附件七),國內的畜禽飼養量也翻3倍成長(附件八)。
牛津大學2018年估算40種食品完整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顯示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明顯高於植物性蛋白質,其中以牛肉(肉牛)排名第一(附件九),每100克蛋白質排放50kg CO2e,其溫室氣體中值強度比豆類和小扁豆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高出 50-100 倍,飲食中減少肉類攝取,尤其紅肉,改吃豆類,可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牛津馬丁未來食物計劃(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領銜的預測模型研究顯示,若全球在2050年間遵循全球膳食指南來適度減少紅肉攝取,甚至轉向蛋奶素或採取全素飲食,將能減少29-70%的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
動物社會研究會根據農委會2020年各類糧食供給量,並以牛津大學5的模型考量各類糧食的生命週期評估,保守估算當年度國人所攝入動物性食品(含肉、蛋、奶、水產)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近37,000千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台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3%,十分驚人(附件十)。
「正確吃」可以拯救自身於水火
要求立院各黨團正視《氣候變遷因應法》飲食轉型條文
過去國健署對於低碳飲食的倡導,僅將重點放在「在地飲食、減少剩食」,對於最具減排效力的「植物性飲食」,常以不顯眼的方式草草帶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秦書淮研究員表示,綠盟長期關注淨零轉型,除了能源轉型及產業轉型之外,「糧食轉型」也是本次氣候法修法亟需重視的議題。事實上,蔬食政策已是國際趨勢,全球不同層級政府紛紛提出加嚴減肉的規定。丹麥去年便將減排概念納入國民飲食指南,建議多蔬、少肉,並且將每週肉類建議攝取量減少30%,從500克減少至350克;美國許多州及城市也有相關政策,例如舊金山針對公共食品採購祭出規範,要求公立醫院「肉食採購量」2023年須減少15%、監獄2024年減少50%等。本次氣候法修法若能納入蔬食相關條文,將可展現台灣在蔬食政策上的積極度,進一步與全球淨零趨勢接軌。
動社表示: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從環境汙染到氣候危機與野生動物滅絕,工業化畜牧密集飼養造成的動物痛苦與人畜共通疾病威脅,核心都是「食物」。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引導國人降低動物性食品的過度攝取,停止不永續不友善的生產方式,如:工廠化集約畜牧、無差別捕撈等 、發展植物性蛋白質替代食物,並減少畜牧生產過程的能源損耗、污染與廢棄物處理等。
立法委員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共同呼籲:
一、《氣候變遷因應法》條文,應納入積極推廣多蔬、少肉等植物性飲食轉型,引領全民達2050年淨零排放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二、行政院《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應重新檢視「台灣糧食系統」排放量,推動轉型友善畜牧,從源頭降低動物飼養及進口量,引導國人勿過度攝取肉蛋奶等動物性產製品。
- 提供媒體:相關影像與資料下載
- 新聞聯絡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研究員 陳庭毓/ 0960-111-932 02-2236-9735
30多個生態環保團體共同連署《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修正動議
團體修正建議(111.5.10發表聲明) |
行政院版 |
111.5.12立法院 聯席委員會審議結果 |
第五條 政府應秉持減緩與調適並重之原則,確保國土資源永續利用及能源供需穩定,妥適減緩及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正義、跨世代衡平、脆弱群體扶助及國民健康。 各級政府應鼓勵創新研發,強化財務機制,充沛經濟活力,開放良性競爭,推動低碳綠色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 為因應氣候變遷,政府相關法律及政策之規劃管理原則如下: (一至五款略) 六、納入因應氣候變遷因子,提高氣候變遷調適能力,降低脆弱度及強化韌性,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七、推動低碳飲食,選擇在地農產品、蔬食,減少剩食,增進國民健康及糧食安全。 |
第五條 政府應秉持減緩與調適並重之原則,確保國土資源永續利用及能源供需穩定,妥適減緩及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正義、跨世代衡平及脆弱群體扶助。 各級政府應鼓勵創新研發,強化財務機制,充沛經濟活力,開放良性競爭,推動低碳綠色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 為因應氣候變遷,政府相關法律及政策之規劃管理原則如下: (一至五款略) 六、納入因應氣候變遷因子,提高氣候變遷調適能力,降低脆弱度及強化韌性,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
保留,待協商。 |
第八條 為推動氣候變遷因應及強化跨域治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永續會)應協調、分工、整合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基本方針及重大政策之跨部會氣候變遷因應事務。 中央有關機關應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變遷調適之事項如下: (一至八款略) 九、農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低碳飲食推廣及糧食安全確保。 (十至十八款略) |
第八條 為推動氣候變遷因應及強化跨域治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永續會)應協調、分工、整合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基本方針及重大政策之跨部會氣候變遷因應事務。 中央有關機關應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變遷調適之事項如下: (一至八款略) 九、農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及糧食安全確保。 (十至十八款略) |
保留,待協商。 |
第四十二條 各級政府應加強推動對於國民、團體及事業對因應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之教育及宣導工作,並積極協助民間團體推展有關活動,其相關事項如下: (一至六款略) 七、推動低碳飲食,選擇在地農產品、蔬食,減少剩食。 八、其他經各級政府公告之事項。 |
第四十二條 各級政府應加強推動對於國民、團體及事業對因應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之教育及宣導工作,並積極協助民間團體推展有關活動,其相關事項如下: (一至六款略) 七、其他經各級政府公告之事項。 |
通過,但刪除「蔬食」二字 |
第四十三條 各級政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應宣導、推廣節約能源及使用低耗能高能源效率產品或服務,推動低碳飲食,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 |
第四十三條 各級政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應宣導、推廣節約能源及使用低耗能高能源效率產品或服務,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 |
不予通過。 |
【附件二】糧食系統之溫室氣體排放點說明及圖示
1.農場內部(Farm gate):主要為作物和牲畜生產活動產生的排放;
2.土地利用變化(Land use change):轉為農地而產生的排放;
3.糧食生產前後(Pre and Post-production):食物浪費 (Food Waste Disposal)、國內糧食運輸 (Domestic Food Transport),及糧食供應鏈中的能源使用 (Supply Chain),包含化肥和設備製造、工業食品加工、包裝、冷藏和零售產生排放等。
資料來源:Francesco N Tubiello et al.(202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ood systems: building the evidence base.Environ. Res. Lett. 16 065007
上圖呈現全球糧食系統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種類。其中紅色框部分為台灣《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中主要列出的農業活動排放源(列出不一定有數據,比如草原焚燒因不適用台灣農業活動,項目雖有列出但無數據)。紅框之外的排放源,如食品加工製造、食物運輸和剩食處理則無法從清冊細目中單獨擷取數據,或恐遭忽略並未列入計算。
【附件三】2021年十大糧食種類國內供應來源及進口比率 (玉米)
資料來源:民國110年農委會糧食平衡表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附件四】2021年子仁及油籽類國內供應來源及進口比率 (大豆)
資料來源:民國110年農委會糧食平衡表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附件五】2021年穀類國內供給量分配
![]() |
資料來源:民國110年農委會糧食平衡表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附件六】 2021年子仁及油籽類國內供給量分配
![]() |
資料來源:民國110年農委會糧食平衡表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附件七】1971-2021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畜禽產品消費量變化
![]() |
資料來源:民國60-110年農委會糧食平衡表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附件八】1971-2021年台灣畜禽年底在養量變化
![]() |
資料來源:民國60-110年農業統計年報
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左圖係Poore, J., & Nemecek, T.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針對富含蛋白質的產品(包含穀類)計算其每100克的蛋白質供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圖可見牛肉、羊肉(紅肉)的排放量遠大於其他產品。
-
右圖是Our World in Data根據左圖繪製,呈現各產品每100克蛋白質的平均排放量(Mean)。
-
下方圖同樣是Our World in Data根據同一份研究繪製。為了比較不同產品,Our World in Data將比較基準調整為「每一公斤的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並且呈現各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的占比
資料出處:
左圖來自Poore, J., & Nemecek, T.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cience, 360(6392), 987-992.
右圖Our World in Data.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 100 grams of protein. https://reurl.cc/KXQbq9
2020年供應全體國人之動物性食品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與其占總排放的比例
製表: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動物性食物品項 |
2020年每人供給量(kg) |
平均每公斤食品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kg.CO2e) |
2020年每人吃進的動物性食品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kg.CO2e) |
|
肉類 |
豬肉 |
35.34 |
12.00 |
424.07 |
牛肉 |
7.15 |
33.00 |
235.84 |
|
羊肉 |
0.95 |
40.00 |
37.93 |
|
家禽肉 |
43.06 |
9.90 |
426.26 |
|
其他 |
0.06 |
- |
- |
|
蛋類 |
蛋類 |
19.97 |
2.70 |
53.92 |
水產類 |
魚類 |
13.64 |
14.00 |
190.91 |
蝦蟹類 |
4.10 |
29.00 |
118.83 |
|
頭足類 |
3.43 |
- |
- |
|
貝介類 |
5.20 |
- |
- |
|
其他 |
0.54 |
- |
- |
|
乾漬 |
0.59 |
- |
- |
|
乳品類 |
鮮奶 |
21.67 |
3.20 |
69.33 |
奶粉 |
2.99 |
- |
- |
|
其他 |
4.38 |
- |
- |
|
總計 |
163.04 |
|
1,557.09 |
2020年 |
|
年度供應全台每人的動物性食品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公斤.CO2e) |
1,557.09 |
台灣人口數 |
23,561,236 |
全台消費的動物性食品的總排放(公斤.CO2e) |
36,687,003,840 |
全台消費的動物性食品的總排放(千噸.CO2e) |
36,687 |
台灣總排放(千噸.CO2e) |
285,131 |
估計全台動物性食品消費占總排放的比例 |
13% |
- 說明1:國人食用牛肉來自肉牛及淘汰乳牛,兩者排放量不同,肉牛每公斤排放99kg CO2e,乳牛每公斤排放33 kg CO2e,此處排放量僅保守以淘汰乳牛計算。
- 說明2:牛津大學的食物生命週期排放量研究,僅涵蓋40種食物。水產部分僅有養殖魚與養殖甲殼類的數據。因此,魚類的排放係以養殖魚類估計、蝦蟹類係以養殖甲殼類估計。此外,頭足類、貝類、乾漬、奶粉、其他,因無生命週期排放量供參考,故採保守原則忽略不計。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Foo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 https://reurl.cc/91pG0j
民國109年糧食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