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讓陽明山水牛「適得其所」|陽管處應整理爭議點、釐清各方意見,以利公眾理解 促進社會溝通 做成最佳決策

2021.01.17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 轉載本文所有影像與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20210117-2.jpg

 

陽明山擎天崗水牛族群因長期營養不良,又因前(2019)年底至今遭陽管處以刺鐵絲不當圈圍受困一年,自去(2020)年11開始發生大量暴斃情事。

自去年12月7日北市耿葳議員、立院林奕華委員與本會積極介入此事至今,大抵完成如下工作:

  1. 啟動台北市動保處緊急介入調查。
  2. 由動保處組成緊急醫療團隊,加速釐清群牛死因。
  3. 促使陽管處緊急剪開刺鐵絲圍籬,後至少讓四頭牛得以離開受困區域。
  4. 得知群牛死因為營養不良後,動社緊急購買禾本科與豆科牧草、補充礦物質等營養元素之舔磚,協同議員辦公室與陽管處緊急展開投糧救援
  5. 陽管處緊急修繕擎天岡破舊牛棚,讓還留在原地的兩頭牛得以避寒。
  6. 因連續低溫寒流來襲,為評估是否該緊急移置兩頭牛,陽管處委請台大獸醫系劉振軒教授與余品奐副教授前往為牛隻健康檢查,並給予營養針劑。經評估牛隻體能狀態不佳,擔心麻醉風險,決議暫不移置。
  7. 陽管處召開「跨領域專家學者會議」,針對陽明山牛群的角色定位、去留問題及動物福利,以及國家公園角色、生態植被演化等議題,召開討論會議。會中決議如下:
    經綜合討論,咸認為水牛不適合陽明山氣候環境,基於動物福利須審慎考量逐步進行移地安置為宜。若決議讓牛隻持續存續於擎天崗,則需採適當且良好的管理方式,以維護動物福利、民眾安全,並設定牛隻族群數量控制。後續並將針對牛隻移地安置與存續議題綜整相關意見,以作為辦理工作坊擴大參與及討論之參據。
    另,陽管處於兩週內提出拆除刺絲圍籬,改以其他替代方案。
     
  8. 有四頭牛離開擎天岡圍困地,下到海拔較低的「平等里」。因於周圍四處遊走,部分里民反應已造成「農損」等困擾,後由里長及里民提供暫時安置所,將牛拴綁在臨時牛棚內。經本會建議,耿葳議員緊急協調北市動保處,安排醫療健檢,以評估後續可能必須面對的移地安置問題。本(1)月13日由中興大學獸醫系莊士德副教授帶領學生為牛健檢,其中一頭確診懷孕。
     
20210117img_7776.jpg
中興大學獸醫系莊士德副教授帶領學生前來,辛苦為牛採血送檢。當日平等里民與當地耆老也共同協助為牛保定。

20210117img_7737.jpg

 

 

關於水牛去留決策,應先釐清爭點

陽明山野化水牛目前已知有3區牛群較為集中,包括擎天崗草原、竹篙山(約35隻);石梯嶺、北五指山、頂山草原(約35隻);磺嘴山、翠翠谷(約16隻)。

 

1月6日陽管處召開「擎天崗野化水牛跨領域專家小組第1次會議」,邀請包含生態、人文、產業、植被、獸醫、病理、臨床、野保、動保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內政部營建署、雙北動保處等機關共同討論後續牛隻的定位與去留問題。

 

本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於會中建議:

過去有關人牛之間各種管制措施的討論,都以「人」為出發點,很少針對牛群的動物福利考量。長遠而言,應先清楚界定這群水牛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角色及定位,再據以討論後續管理措施。如果要將牛「工具化」,做為「除草機」或「觀光動物」,讓牛繼續留著,則應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及研究監控等方案。如若認為牛該移地安置,則需盤整民間可收容的資源及處所,因應措施完全不同。

關於水牛的定位及去留,近年來已有多次爭論,但最後陽管處選擇讓牛留下來。這次群牛死亡事件,再度引發公眾高度關切。基於對農耕社會的印記,民眾對水牛有特殊情感,因此水牛的去留,仍有各種不同看法及聲音。建議陽管處比照「行政聽證」制度,先行整理包括所有專家學者與各界關心人士所提的意見,釐清各種「爭議點」(爭點),以利社會瞭解與溝通,俾能選擇最佳後續方案,讓動物福利、民眾情感、國家公園保護都能獲得適當維護。

 

20210117i-3.jpg

 

 

四項議題,關乎水牛的動物福利。本會相關意見如下:

關於國家公園的角色與定位

根據《國家公園法》,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宗旨與任務,為永續保育國家特殊景觀、生態系統、保存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元性、地質地形景觀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故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管處)應以原生自然動植物生態與棲地為優先保育目標,並將正確之生態保育理念傳達給民眾。

從歷史脈絡來看,現存於擎天崗、磺嘴山、石梯嶺三處的水牛族群,為過去農會牧牛寄養制度所遺留的水牛後代,社會及生態定位屬於無主遊蕩動物,本應隨農會退出陽明山而移地安置。然過往陽管處考量牛群在擎天崗草原漫步已是吸引遊客的主要景點,遂以維護草原景觀為由,決定繼續保留牛群。但多年來又未投入足量資源積極管理,在發生多起人牛衝突事件後,於2019年底起實施「人牛分離」政策,並建立刺絲圍籬設施。此一「圍困水牛,以策安全」的措施,可說是導致該群水牛因營養不良,無法因應各種環境變化與挑戰,引發連鎖效應而導致大量死亡的「最後一根稻草」,雖是未能兼顧動物福利的行政疏失,卻也凸顯陽管處的左右為難。因此就維護國家公園角色與定位,及水牛動物福利等各方考量,讓水牛族群移出陽明山,是必須嚴肅考量的選項。

 

陽明山的植被及氣候是否適合水牛生存?

陽明山擎天崗的植被目前以類地毯草與五節芒為主,現存水牛也以類地毯草為主食。中興大學獸醫系莊士德副教授指出:禾本科的類地毯草並非台灣原生草種,也不是飼養牛隻時常用的牧草,其營養素含量與冬季生長速度皆不足維持水牛所需。

過往農民於當地的放牧寄養,都是在春夏時將牛帶上山,入冬後就會將牛帶回,同時亦會補充水牛營養所需的草糧。

因此長期而言,水牛群在陽明山上是否無法取得符合其熱量及蛋白質需求的食物來源,而擎天崗區域又因人牛分離設施限制其活動及覓食範圍,草場長期被啃食無法回復,加上冬季氣候生長緩慢,不利水牛個體的動物福利及族群永續生存。此外,當族群量超過環境負載時,就可能發生大規模死亡,因此當日亦有學者建議陽管處應逐步降低並控制水牛族群量。

 

20210117img_7714.jpg

 

水牛的動物福利與留在陽明山的外部成本及潛在風險

若陽管處決定繼續將水牛留在陽明山,則應承擔起積極管理責任,不可「放而不牧,圈而不養」。

首先,在法律上應將牛群歸為陽管處所擁有、管領。其次,陽管處應建立飼養管理計畫,以確保擎天崗、磺嘴山及石梯嶺等區域存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與資源以利水牛生存,並於資源不足時提供食物、遮蔽或醫療補給措施,以保障其動物福利。

 

上述工作可由陽管處委外經營管理,建立「牧牛人」制度。而為避免水牛發情時攻擊遊客或遊蕩至附近社區造成農損與居民衝突,陽管處須規劃動態管理的圍籬,以限制水牛的活動範圍。1月6日跨領域專家小組均建議將現有的刺絲網全數換為電牧器。然而,如何規劃合理的圍籬範圍、設計不妨礙原生動物通過的圍籬等實務考量,都有待更多研究調查與監測評估,且其管理及民眾教育溝通,皆須花費許多人力及經費成本。

 

最後,不可忽略的是,只要水牛族群存在,就必須面對其與原生動物及其他外來動物,如流浪狗等族群互動的潛在風險。水牛屬於偶蹄類哺乳動物,口蹄疫,狂犬病、結核病等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都是水牛、其他動物及人類接觸會增加的潛在風險。陽管處目前依循園區野生動物遺體標準作業,發現牛隻死亡即先將口鼻及牛蹄特寫照片供獸醫師判斷,以評估是否有傳染病跡象,而續養後,勢必要投入更多能量嚴格監控。此外,若流浪犬與水牛衝突、追咬,也可能造成緊迫、嚴重受傷、疾病傳染等動物福利侵害的風險…,陽管處是否有足夠行政量能同時進行流浪犬之監控及管理,恐怕是極為困難的問題。

 

移地安置所需的考量:族群監測、收容安置量能的盤點、運輸計畫,讓所有的牛都能「適得其所」

人為造成的「遊蕩動物」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極為棘手的議題,但最後往往皆是由無辜的動物承擔所有的苦難與風險。

 

若要將陽明山水牛族群全數移地安置,難度、風險及與成本都不小。在擎天崗草原水牛群幾乎「全軍覆沒」後,石梯嶺、頂山及磺嘴山、翠翠谷等區,應共還有50餘頭,若要全數移置,需先盤點全國可收容讓水牛安置終老的單位。若無法單純收容,則必須退一步接受以低限度役用的方式安置。且考量整體社會對水牛的情感,陽管處亦同意不作為肉用。其次,這些大型動物的移地安置運送,均應有獸醫評估,並由經訓練的運送員進行運送。最後則是應建立收容或安置後續動物福利的追蹤制度,由地方動保處持續監督。

 

20210117img_7719.jpg

 

水牛曾是台灣最普遍的鄉村風景,肩上架著牛軛,掛著鈴鐺,努力駝拉協助農民耕作,豐收時,水牛拉著載滿稻米的四輪板車,讓農村滿是富足歡樂,這個代表著台灣勤奮耐勞精神的動物,更是台灣文化中常被感念的對象。

 

牛年到來,如何妥善處理陽明山水牛族群,讓牠們可以「適得其所」,需要整體社會共同發揮慈悲與智慧。

 

 

新聞聯絡人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副執行長 陳玉敏
0910 150 908 / 2236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