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高雄市教育局「推展校園動物學伴實施計劃」第一階段訪查分析報告

2009.06.03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壹、說明:關於「校園愛心犬」的緣由與演變

台灣自民國87年公佈「動物保護法」,明定人們應如何對待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88年台北市建設局率先推動校園安全守護犬計畫,當時計有24所學校參予。高雄市政府則是鑑於校園中常有流浪犬徘徊不去,有的甚至在師生餵養下成為校狗,為求改善校園動物問題,教育局於96年與建設局合作,結合家畜衛生檢驗所及民間狗醫師協會、動物醫院等,在鼎金、五福、民族、興仁、中山等五所學校推動「校園愛心犬」計畫。透過協助學校照顧流浪狗、行為評估及訓練等,讓狗可以健康的在校園中與師生共處,並落實校園動物保護及生命教育。

貳、「推展校園動物學伴實施計劃」目的

將動物保護課題標記為「愛心」,又侷限於「犬」,雖然出發點是保護、愛護,或至少是不能虐待「狗」,但在教學場域中或是學生的生活世界中,人們可能面對的其他動物,卻不止於「狗」,還有諸如貓、魚、蠶、鳥、蝴蝶、蜜蜂、兔子、老鼠、獨角仙等動物。在各類型人與動物互動的關係或狀況中,師生又如何擴展現行生命教育的內涵,俾能周延面對可能的倫理衝突?並與其他各項教育議題涵容對話?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台灣推展多年,一直以來將「遠離毒品」與「自殺防治」列為重點,忽略了「非人類動物生命」與「人類生命」在不同問題和層次間顯現的有機關聯;也鮮少有關於「人與動物友善互動」,在生命教育的不同面向上,可能發揮哪些作用的深入研究。

如何將高市「校園愛心犬」計畫深化、廣化、制度化、專業化成為生命教育的ㄧ環;甚至發展成為「校園動物學伴」,超越『愛心犬』的刻板社會印象,成為憂鬱或自殺防治的觸媒,進而結合其他重大教育議題,建立人、動物、環境合諧互動的「友善校園」,是本計劃的主要目的。

本計畫於今(98)年3月開始訪查上述五校,勾勒與了解五校參加愛心犬計畫的原因、校內是否還有其他的校園動物、曾經與目前面臨的問題、落實的關鍵等;再從這些現象中探究現實和制度上有無落差,以及校園動物在教育上的呈現與影響;最後探討從「校園愛心犬」步入「校園動物學伴」的可能性,可能需要的資源(支援),並從各個影響面向,嘗試規劃未來努力的方向。

閱讀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