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爆發非洲豬瘟事件,「發生異常死亡,為何沒有早點讓獸醫進場處置?」成了爭論點。
讓我從一個悲傷的故事說起。
幾年前,一位朋友經過南部一處養了上千隻乳牛的酪農場,看到一隻骨瘦如柴的小牛,奄奄一息的躺在牧場門口,在烈日曝曬下,眼神滿是絕望與痛苦。牧場裡幾乎都是只能講幾句簡單國語的外籍移工。朋友問,這隻牛怎麼了?為什麼讓牠躺在這裡?移工朋友只回答了3句話:「生病了、丟出去、自己死!」
朋友不忍小牛受苦,緊急向我求援。打了無數通電話後,終於找到牧場主人,經詢問才知道,這隻小牛已經被棄置在外3天了。牧場飼主說,「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啊,牠就突然不吃、倒了,我也找不到有空的獸醫可以來看!我自己餵藥打針都沒有用啊!」
後來花了一番功夫,終於找到一位天使獸醫朋友願意前往現場協助。經飼主同意,我們自掏腰包幫小牛注射高劑量的麻醉藥物,讓小牛心臟停止跳動,結束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折磨痛苦。
 

這些被長年漠視的牧場傷病動物,平常幾乎都由飼主、飼育員,甚至藥商人員自行給藥或打針醫療,嚴重到無法救治的,超過9成都是隨意棄置,任其痛苦的自生自滅。
5,000 名獸醫,卻只有不到 500 人守護上億隻經濟動物
台灣畜牧產值一年高達 1,800 億,全台飼養各式經濟動物的畜牧場達2萬多場,飼養的動物有上億隻。這麼多生命的生死與成長,不論是提供肉,還是日日辛苦的產蛋、產奶,動物們過得好不好?健不健康?都深深影響著人類的糧食、飲食安全、人畜共通疾病的預防控制與生存永續。
然而全台 5,000 多位獸醫師,投入畜牧場直接照顧經濟動物的獸醫或特約獸醫,竟不到 500 位,7 成都投入同伴動物的開業診療。以致每位經濟動物獸醫師,平均要照顧 40~50 間牧場內成千上萬隻動物!這對人們食用畜禽產品的食品安全與防疫,根本像在玩比運氣的擲骰子遊戲。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保守估計,每年有近千萬隻在牧場裡傷病的動物,都無法獲得即時、專業的醫療處理,無法救治的,就慘遭隨意棄置,任其自生自滅、苟延殘喘,或以摔死、悶死等慘無人道的方式處理。
這僅僅只是傷害動物福利,讓動物承受痛苦的問題嗎?看看這次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據報導,當豬隻開始生病時,牧場主是先根據「過往經驗」自行投藥,藥石罔效後,才又向藥商身份的獸醫佐求助給藥,然後是動物持續異常死亡,直到被驗出非洲豬瘟病毒,確認疫情爆發!
這些被長年漠視的牧場傷病動物,平常幾乎都由飼主、飼育員,甚至藥商人員自行給藥或打針醫療,嚴重到無法救治的,超過 9 成都是隨意棄置,任其痛苦的自生自滅。專業經濟動物獸醫人力嚴重不足,以致掌管萬千畜禽生命品質的牧場,每天最直接處理動物疾病傷亡的,都不是專業醫師。如此嚴重的問題,已是台灣畜牧場管理數十年來的系統沉痾。
 
維護動物健康與疫病控管,只剩口號形式
這些狀況積弊已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多年來不斷倡議,要求中央、地方政府及立法院,必須正視台灣畜牧產業飼養及醫療專業人力都嚴重不足的問題,其中包括牧場內「傷病動物人道處理」的規範與處置。長年任憑傷病動物痛苦的自生自滅,放任牧場無法確切掌握疾病成因,或任何可能爆發的疫病風險,不僅動物的痛苦持續被漠視,抗生素及疾病藥物濫用、疫病傳播缺乏控管,都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讓人與動物共同承受。
2024年,農業部終於象徵性的訂出了「傷病動物人道處理」的規範,但就僅僅是制訂而已。對於後續該持續編列經費增加專業獸醫或獸醫佐人力、輔導訓練農民確實執行、補助農民配備正確工具如電擊設備等,全都付之闕如。
根據《畜牧法》第 9 條規定,畜牧場應配置獸醫師或特約獸醫師,負責畜禽衛生管理。若家畜、家禽發病率達 10 %以上時,獸醫師必須在 24 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然而這條法規在台灣畜牧場的日常裡,根本就是虛設。
法條的目的在於確保畜牧場能有專業獸醫人員,負責維護並監督動物的健康、防疫與疾病通報。以利防疫工作能有專責人員負責,避免傳染病擴散。
然而真實的狀況是:找不到畜牧獸醫,沒有畜牧獸醫!
多數畜牧場以低價(一年數千元)與具有獸醫師身份的「掛名獸醫」簽「特約」,好符合法規文字要求,交差了事。這些多數以診療小動物為主的「掛名、特約」獸醫師,幾乎不曾進場巡診或管理。而各縣市畜牧主管機關也沒有人力定期查核「特約獸醫師是否實際履行職責」,只有在審查畜牧登記時收存合約副本。當牧場內出現動物傷病或異常死亡,其給藥或醫療處置,就像這次豬瘟的狀況,幾乎都是由沒有執照的藥商人員或飼育員自行處理。這就導致防疫可能延誤通報,錯失防堵時機。
 
台灣應該要重新定位獸醫教育
台灣的大學獸醫教育,長期偏向寵物臨床訓練,學生在校期間鮮少有機會進入牧場,實際學習大動物醫療與群體健康管理。畢業後,由於牧場工作環境艱苦、薪資偏低、缺乏升遷與社會認同,絕大多數年輕獸醫都選擇投入城市寵物醫療。公部門的獸醫人力配置也以撲殺動物與檢疫為主,人員流動率極高,完全無法發揮平常防疫與輔導的功能。
這種結構性的「人力荒」,在平時或許不易被察覺,但一旦疾病、疫情爆發,就會成為整體防疫體系的致命缺口。經濟動物的疾病未能被及時診斷與通報,不僅造成農民損失,更會延誤疫情控管時機。而更根本的問題是,當一個國家無法保障經濟動物最基本的健康照護與動物福利時,所謂的「食安」與「防疫」,都是假象。
台灣應該要重新定位獸醫教育,將經濟動物福利、動物畜牧防疫與群體健康管理納入必修核心,並建立與牧場合作的實習體系。其次,在建立「畜牧獸醫師制度」上,應設立公費養成、薪資補貼與留任保障,讓年輕獸醫師敢投身第一線。至於改善待遇、補助進修、建立專業榮譽與升遷途徑的合理誘因,則完全需要政府與畜牧產業的正視。否則,沒有穩定的專業獸醫網絡,再多防疫SOP與補救措施,都無法取代現場的專業判斷、即時照護與通報。
台灣的公共政策討論向來淺碟,事件來了就先互相推諉、究責,政府媒體一陣重視,輿論一陣討論後,建立一個重視動物健康與福利的畜禽食品生產系統仍遙遙無期。而影響到食品安全、人畜共通疾病傳播、人類生存永續等長遠問題的真實動物處境,也就無法獲得政府、產業與消費者的重視。
原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