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劃時代的畜牧業改革 荷蘭政府宣布將降低三分之一的農場動物飼養量

2022.03.29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荷蘭政府去(2021)年底公布了一項250億歐元(7840億台幣)的計畫(新聞來源),打算花13年的時間,在2034年前減少全國三分之一農場動物的飼養量,大幅改革畜牧業,以減少大量畜禽排泄物所帶來的環境汙染。

 

這項計畫是世界上第一個直接針對畜牧業降低飼養量的政策。作為歐盟最大的肉品出口國,荷蘭在國際上被譽為「養活世界的小國」,卻讓荷蘭國內因飼養過多農場動物而造成嚴重污染危機,承受環境破壞的代價。

 

 

抵抗氣候變遷 荷蘭畜牧業將走向更少、更好、更永續

荷蘭目前畜禽飼養量密度是歐洲最高的——是英國或法國的四倍多——總共有超過一億頭牛、雞和豬,此計畫預計乳牛在養量減少34%、家禽在養量減少23%、豬隻在養量減少10%。

 

由於荷蘭政府沒有採取足夠措施減少因農業和工業活動產生的過量氮氣,造成荷蘭自然環境的土地「氮」含量超標,荷蘭最高行政法院在2019年判決政府違反了歐盟法律。荷蘭政府因此在2021年12月15日公佈了這項為期 13 年、預計耗資250億歐元的「減少農場動物飼養量」計劃,除了支付荷蘭畜牧業者遷移或轉業,也包含協助農民轉型成更友善(非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減少動物數量,增加每隻動物的活動空間。

 

 

為什麼「減少農場動物飼養量」是環境永續政策應聚焦的核心?

農場動物的飼料中含有蛋白質,經動物體吸收利用及代謝後,會以含氮廢物的型式(如尿酸或尿素)排出身體外。這些含氮廢物會經過一連串化學反應轉變成「氨」,大量的氨會造成土地汙染,若通過農場逕流進入湖泊和溪流,會促使藻類生長、優養化,造成河川環境破壞。

 

氨也具刺激性,會對農場動物的腸胃、呼吸道造成刺激,也會傷害與糞尿接觸的皮膚或腳掌。此外,對於人的眼部、呼吸道、肺部也會產生刺激與不良影響。

 

除了動物糞便所排泄出的氮,種植飼料的肥料中也有氮,這些氮可能產生氮氧化合物,包括「一氧化二氮」,是僅次於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第三大溫室氣體。

 

2006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報告就發現,畜牧業不論是在區域或全球範疇,都是對環境生態造成重大傷害的前三大原因之一。該報告認為,若執政者有心要解決土地退化、氣候變遷、空氣汙染、水資源短缺、水汙染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畜牧產業應是目前政策所應該聚焦的核心。

 

聯合國環境署(UNEP)2021年報告[1]也指出,減少甲烷排放是最快速有效且經濟的減緩溫室效應措施,有助於控制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1.5度。全球一半以上人為排放的甲烷來自化石燃料、廢棄物、農業三個部門,其中農業部門中來自畜禽糞便和反芻動物腸道發酵占全球人為排放的32%。因此,降低畜禽飼養量,鼓勵農民轉型友善養殖,能夠減少動物腸道發酵和糞尿處理,減緩地球升溫。

 

 

少肉飲食,善待動物也善待環境

回到台灣,110年畜禽在養量包含1.1億隻家禽、547萬頭豬、6萬多頭泌乳牛、3萬多頭公牛等,動物飼養量和荷蘭差不多,畜牧業排放的「氮」對環境破壞、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同樣需要正視。
 

但台灣農場動物飼養環境的動物福利更惡劣。再加上環境用藥、抗生素等藥物殘留造成的食安問題;禽流感疫情造成大量家禽撲殺;國人過度肉食[2]造成的醫療成本,都是政府必須正視畜牧業集約飼養、過度肉食所付出的代價。
 

近年來台灣吹起了蔬食風潮,植物肉食品、植物奶的選項出現在餐廳和咖啡廳的菜單上,開始打破過往習慣的飲食框架。我們鼓勵大家有意識地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並期待台灣跟上荷蘭腳步,降低農場動物飼養量,建立健康、友善動物與環境的畜牧業!

 

 

 

[1] 聯合國環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GLOBAL METHANE ASSESSMENT Summary for Decision Makers.

[2] 根據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台灣人每人每年食肉量來到84.8公斤,已超出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蛋白質建議攝取量,豆蛋魚肉每種均衡攝取每日1-2份的3~6倍,可見推廣少肉飲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