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農委會正視「不當飼養犬隻」造成的「人犬衝突與傷害」 要求農委會儘速公告飼養犬貓「飼主責任指引」 杜絕不當飼養 防止犬傷人悲劇再度發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動物平權促進會
2021.12.10 新聞稿
屏東縣春日鄉日前發生比特犬咬死3歲幼童悲劇,事發後,飼主表示無意再飼養,犬隻也被送往公立收容所,待檢察官調查完畢後,縣府農業處表示:會啟動是否將該犬隻「安樂死」或「開放認養」評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今(12/10)日聯合立委陳亭妃、吳思瑤、蔣萬安、洪孟楷召開記者會,公布三個動保組織長年調查各縣市「不當飼養犬隻」影像,呼籲主管機關農委會正視「不當飼養犬隻」造成的「人犬衝突與傷害」。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陳玉敏指出:無數犬隻攻擊人的事件,極高比例發生於飼主的不當飼養,如以鐵鍊長期拴綁犬隻,或將犬隻長期關籠囚禁飼養,動物因為無法有正常社會化的互動,導致長期焦慮、恐懼,甚至因無法逃離威脅、危險而引發攻擊行為。要求農委會儘速公告飼養犬貓的「飼主責任指引」,並將指引法制化,讓動保法第五條第二項「飼主責任」有具體可遵循之依據。同時要求各縣市動保機關加強宣導、嚴格執法,從杜絕「不當飼養」、強化「飼主責任」、宣導「正確人狗互動」三個角度,積極預防犬隻傷人的悲劇。
被長期栓鍊的狗,攻擊人類的機率是非被鍊犬的三倍
美國獸醫協會指出:長期拴鍊犬隻會激發攻擊行為
陳玉敏指出: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研究證實「會咬人的狗,很多都是被鍊犬與未絕育的公犬」。研究發現,被鍊犬攻擊人類的機率是非被鍊犬的2.8倍,而小孩常是被鍊犬攻擊的對象[1]。CDC發現,美國自1979到1988年間,50名一歲以上被狗咬死的孩童中,有28%死因是離被鍊犬過近[2];另一份報告[3]整理1989年到1994年間,38位1到9歲被狗咬死的美國孩童中,30%死因也是離被鍊犬過近。
由於孩童無法辨識或理解狗的攻擊性表現,當孩童接近被鍊犬時,犬隻往往會釋出警告訊息,像是低吼或僵硬的姿態,但孩童若繼續靠近犬隻,狗便會認為這是在威脅或挑戰牠,當狗又因被栓鍊住而無法逃亡時,便只能選擇攻擊這個正在靠近、有威脅性的對象。[4]
美國獸醫協會(AVMA)「犬隻攻擊與人犬互動專案組」也指出,狗的社會化和行為健康是決定他們會不會咬人的原因,不論任何犬種。而栓鍊犬隻更容易激發出狗的咬人行為。AVMA因此建議飼主「絕對不要長期栓鍊住你的狗,這會造成他們的侵略性[5]。」AVMA和CDC在研究犬隻攻擊人事件時,會將事發當時犬隻行為受限的程度和形式[6],像是是否被栓鍊等,作為一大研究重點。
動保團體五年接獲2,800個不當飼養檢舉案件
各縣市政府消極以對、執法不力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指出:從媒體拍攝該比特犬被飼養的環境即可得知,飼養狗的環境十分簡陋,僅以簡單的木箱蓋上帆布,當遇上酷暑、風寒下雨等惡劣氣候,恐怕連遮風避雨都有困難。台灣常見飼主將狗視為看家、看工廠、看果園的「工具」,許多狗都被長期關籠拴綁,或任其遊蕩、放養成為流浪狗的源頭,除了嚴重剝削動物福利外,更是造成狗咬人的潛在不定時炸彈。
協會長年接獲民眾對於「不當飼養」的檢舉,統計近五年就接獲約2,800個案件,其中飼主長期關籠614件、長期拴綁690件,兩者合計占全部通報案件46%。而通常伴隨長期關籠拴綁的現場,也發現其他動物福利問題,像是遮蔽不足、環境惡劣、食物飲水不足不適當、以及動物健康問題。但許多縣市政府對於這些不當飼養的案件往往消極以對,長期的漠視與執法不力,絕對有檢討必要!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也表示:台灣各城市鄉鎮都可看到一生被籠鍊養的狗,動物的營養、外在環境、健康、行為互動都嚴重被剝削,導致這些狗逐漸衰弱、罹病,甚至死亡。動保法第三條關於「虐待」動物的定義裡,飼主「不作為」而造成動物受到傷害也算虐待!籠鏈犬的飼主未提供動物天性所需,就是典型的「不作為」,導致動物天性嚴重受限、傷害動物身心。
國際共識——
長期限制動物活動、剝奪其社群行為與天性就是虐待
匈牙利、奧地利、瑞典等國皆有禁止或限制拴綁動物的法律規定,而美國也有23個州[7]有相關規定,有些州規定若飼主需外出辦事而需要暫時拴綁犬隻,拴綁的時間與長度必須合理 (合理的定義為三小時內)。有些州,像是天氣炎熱的佛羅里達,則是禁止早上9點至下午5點之間的拴綁。賓夕法尼亞州則規定在24小時內不得拴綁犬隻超過9小時。更有州明訂拴繩的長度必須是犬隻身長的三倍以上,且要確保犬隻進食、飲水、休息時不受阻礙。國外普遍認定長時間的限制動物行動,就屬於虐待動物,但諷刺的是,這還是台灣為數眾多的籠鍊犬的處境!
另一方面,更有許多國家明文規定飼主應提供動物充分的運動機會。例如德國的《犬隻命令》要求飼主必須提供犬隻在戶外充分運動及與飼主足夠的互動機會。英國的《動物福利法》規定飼主應提供與其他人類、犬隻玩耍的機會,以及至少一天一次的運動。瑞士特別強調當犬隻在犬舍中或被拴綁時,不能算是進行戶外運動。義大利杜林市更規定飼主應每天遛狗三次,確保犬隻的身體、心理與行為健康。這顯示「長期限制動物活動、剝奪其社群行為與天性就是虐待」已是國際共識。
動保團體呼籲:農委會應儘速公告飼養犬貓的「飼主責任指引」,並將指引法制化,各縣市動保機關應加強宣導、嚴格執法。台灣必須積極提升飼養寵物的「飼主責任」,包括應依法替家中的犬貓施打晶片、做好寵物登記,並予以絕育,而正確的動物照顧包括每日的充分運動時間和活動空間以及飼主的適當陪伴,才有助於人與動物互動的和諧。
新聞聯絡人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研究員 寸舫筑 02-2236-9735 / 0923-177-193
-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執行長 姜怡如 02-2738-2130/ 0953-850-303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執行長 林憶珊 0918-551-117
相關媒體資料請至雲端媒體包下載
【附件一】
為何長期將狗栓鍊住或關籠,會造成狗的攻擊性增加?
- 狗是群居動物,長期把狗栓綁、關籠,完全違背狗的天性
狗是群居動物,需要與同類或人類頻繁的接觸。把狗拴綁住或關籠,等於將狗單獨監禁,違反狗的社群、群居天性,使牠們的社群本能不斷受挫。
長期被拴綁、關籠、忽視的狗,因長期剝奪其社群天性,會讓狗變得暴躁易怒。當牠們與人相處時,有很高的機率會過於激動。當狗過於激動時,便很容易咬人,就好像牠們不知如何處理所有被壓抑的能量。一份在美國底特律的研究[8]指出,有42%的犬隻傷人事件是由從家中或庭院逃脫或掙脫鐵鍊的有主犬隻所肇。而且縱使是熟面孔的鄰居或家庭成員,也依舊容易被攻擊。
- 拴綁犬隻或關籠,都讓狗的領域性更強
狗是領域性的動物,鍊子、繫繩或鐵籠都會限制動物的空間,讓牠們的領域邊界變得更加清楚。因此只要人們靠近牠們的領域,或食物、水碗等資源被侵犯時,就更容易引發狗的危險防禦反應,如:吠叫或撲衝。
- 動物感受到威脅、危險時,完全沒有逃跑的餘地
同樣在根據美國底特律警方於2007–2015年間受理的犬隻傷人事件紀錄[9]中有42%的犬隻傷人事件發生前,受害者有騷擾、威脅犬隻的行為。動物在面臨威脅時,會選擇「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當被栓鍊的狗認知到牠只有鍊子的長度可以撤退,根本無法逃離威脅或危險時,往往只能選擇不退讓的侵略行為與攻擊,人犬衝突的悲劇因此發生。
- 動物終生承受被拴綁、關籠的疼痛與痛苦
長期監禁不利動物的身、心健康。動物會變得孤僻、過動、嚴重抑鬱或神經質,也更因此缺乏關愛,易有攻擊行為。且因長期栓綁,常見頸部會破皮及發炎潰瘍,更嚴重者,項圈會深嵌在皮膚上,甚至被鐵鍊糾纏勒死。而長期關籠則常見動物後肢萎縮變形、關節嚴重退化、動物開始出現異常的行為,像是在籠內不停的轉圈圈、咬欄杆。
此外,更常見飼主沒有清潔牠們受限制的區域,導致狗時常在尿液和糞便污染的區域吃飯睡覺。讓牠們更容易遭受昆蟲和寄生蟲咬傷、罹患傳染病,並也因不規律的餵食、翻倒的水碗、缺乏的醫療與沒有好的遮風、遮陽與避雨保護,長年承受惡劣的生活品質。因為被栓綁在外無人看管,動物也容易遭受虐待、毒害,或在遭逢天災、火災時無法自行逃脫。
【附件二】 各國飼養犬隻 相關法規
序號 |
國家或城市 |
相關法律 |
法條 |
1 |
德國 |
犬隻命令 |
・應提供犬隻在犬舍、鍊繩區域以外的開放式戶外空間充分的運動機會,同時也應提供與照護者足夠的互動機會。運動、社交機會應因各犬隻不同品種、年齡及健康狀態而調整。 |
2 |
英國 |
犬隻福利實務法 |
・提供飼養犬隻頻繁的運動機會,及與其他人類、友善犬隻玩耍的機會。 |
3 |
瑞士 |
動物保護條例 |
・應提供犬隻每天到戶外活動的機會,並根據犬隻需求做調整。 ・若無法提供犬隻運動機會,應至少牠們提供前往戶外的選擇。當牠們在犬舍中或者被鍊繩時,不能算是有戶外活動機會的時間。 ・應至少提供被鍊繩犬隻至少每日5小時自由活動的時間。當被鍊繩時,應提供牠們能移動至少20平方公尺長度的鍊繩。切勿使用P字鍊飼養犬隻。 |
4 |
新加坡 |
動物福利規範 (針對寵物相關產業)
|
・動物福利規範 (針對寵物相關產業) |
5 |
瑞典 |
動物福利規範 - 犬隻 |
・每日的運動與頻繁的散步對犬隻而言是必須的。如果將犬隻飼養於室內,至少每6個小時要散步一次,幼犬與老犬則需要更頻繁的散步。 ・不建議飼主外出工作時將犬隻獨自留在家中。飼主應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以滿足犬隻需求。 |
6 |
義大利圖林市 |
圖林市動物保護福祉規範 |
犬隻飼主必須給予犬隻,按照其個性,合適的活動機會,讓其展現自我的生理習性。我們建議至少一天外出3次。 |
7 |
美國 |
23州針對拴綁或關籠有相關規範[10] |
・德州24小時內不得拴綁超過3小時。 ・內華達州24小時內不得拴綁超過14小時。 ・橙縣佛羅里達州09:00-17:00、天氣惡劣時不得拴綁犬隻。 ・图森亞利桑那州禁止無人陪同的拴綁。 ・馬里昂縣印第安納州規定當天氣低於-6c (20f)或32c (90f)時不得將犬隻飼養在戶外。 |
8 |
加拿大 |
不同城市有不同規範 |
・Mississauga, Ontario規定除非飼主在旁,不得拴綁犬隻。鍊繩必須3米長。[11] ・Surrey, BC規定24小時內不得拴綁超過4小時。[12] |
[1] Which Dogs Bite? A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5007842_Which_dogs_bite_Case-control_study_of_risk_factors
[2] Dog Bite—Related Fatalities From 1979 Through 1988
https://www.dogsbite.org/pdf/1979-1988-dog-bite-related-fatalities.pdf
[3] Fatal dog attacks, 1989-199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8657532/
[4] Karen Delise, author of Fatal Dog Attacks: The Stories Behind the Statistics
[5] Veterinarians team up with plastic surgeons for dog bite prevention week - May 15, 2003
https://www.avma.org/javma-news/2003-05-15/veterinarians-team-plastic-surgeons-dog-bite-prevention-week-may-15-2003
[6] A community approach to dog bite prevention Appendix 3
https://www.avma.org/sites/default/files/2020-03/dogbite.pdf
[7] Table of State Dog Tether Laws
https://www.animallaw.info/topic/table-state-dog-tether-laws
[8] Preventing Dog Bites: It Is Not Only about the Do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22712/
[10] https://www.animallaw.info/topic/table-state-dog-tether-laws
[11] http://www7.mississauga.ca/documents/bylaws/Animal_Care_&_Control.pdf
[12] https://docplayer.net/3802178-City-of-surrey-by-law-no-13880-surrey-dog-responsibility-by-law-1999-no-1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