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全球發聲行動》你吃的鮭魚怎麼來?揭露蘇格蘭鮭魚養殖業的黑暗面

2021.04.0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20210403_4.png
動保團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發布最新調查影片,指出蘇格蘭鮭魚養殖業出現嚴重動物福利問題。

 

早在1960年代,魚類就被證實會感知疼痛,並且能即時躲避電擊。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更陸續發現,不論體型大小,許多魚類都具有長達一個月至數年的記憶能力。其中野生鮭魚的洄游習性與機制尤其令人著迷,有些研究認為鮭魚記得出生地的特殊氣味,才找得到原本的那條河流;有些則指出鮭魚是藉太陽和地球磁場的引導,不過整體來說,鮭魚的生理構造是如何感應環境、判斷方位,都還非常神祕,至今仍讓科學家摸不透。[1]

 

你吃的鮭魚不是野生的!養殖鮭魚的動物福利問題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台灣2020年進口的鮭魚產品總計一萬八千噸,總價值高達約51.5億新台幣,全都是由「圈養」而來。

就像陸地上常見的農場動物,為了提升經濟效率與價值,養殖業者以箱網將人工繁殖的鮭魚群圈養在海上,再藉由管線定時投入飼料。

鮭魚群不但無法滿足長途洄游遷徙的本能,還可能因為箱網內的飼養密度過高,與其他魚隻摩擦、產生衝突而無處躲避,導致鱗片及吻部磨損、魚鰭殘破等傷害。

飼養密度過高導致養殖鮭魚比野生鮭魚更容易遭受海蝨的寄生。海蝨以魚類身上的黏膜、皮膚及血液為食,被寄生的魚會遭受疼痛、傷口感染與免疫力下降等痛苦。養殖業者去除海蝨的方法,多數是使用具刺激性的化學藥品,或以超過鮭魚適應溫度範圍的熱水去除。不僅化學品及較高的水溫可能造成疼痛,鮭魚在去除海蝨的流程中,還得承受因幫浦輸送、容器內過度擁擠與碰撞擦傷的痛苦,甚至因過度緊迫而死亡。

此外,圈養鮭魚同時也帶來環境汙染,為了降低高密度飼養可能帶來的疾病與傷口感染風險,業者會直接在水中投入抗生素,加上圈養產生的有機廢棄物[2]等等,皆可能影響附近的海洋生態。

 

20210403_7.png
飼養密度過高導致鮭魚易遭海蝨寄生。海蝨以魚類身上的黏膜、皮膚及血液為食,被寄生的魚會遭受疼痛、傷口感染與免疫力下降等痛苦。

 

20210403_3.png
為提升經濟效率與價值,養殖業者以箱網將鮭魚圈養在海上,違反鮭魚迴游的天性。

 

 

蘇格蘭鮭魚養殖業的黑暗面

蘇格蘭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大西洋鮭魚養殖出口國,每年供應台灣約一成的鮭魚進口產品量。2020年底,農場動物保護團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 調查了蘇格蘭鮭魚養殖五大公司[3]所經營的22個養殖場,發現有百萬隻鮭魚群擠在空無一物的水下牢籠,被剝奪洄游的天性,只能漫無目的地在箱網中打轉兩年。

不少鮭魚呈現肢體殘缺與嚴重生病的狀態,有的眼睛失明,有的被海蝨啃食得體無完膚。高達四分之一的魚群在被屠宰之前就受苦而死,造成極大浪費;大量死魚更直接被丟棄於開放式的桶中,無法防止野鳥及其他野生動物接觸,造成生物安全風險。

CIWF指出,鮭魚屬於肉食性動物,將牠們囚禁在水下牢籠,卻又持續捕撈上百萬噸的其他野生魚類製成飼料餵養牠們,實在令人難以接受。真正的「食物永續」,不應圈養野生且具有洄游性的魚種,即使人工繁殖,也一樣是違反動物天性,違反永續理念。

 

20210403_2_0.png
圈養密度過高導致鮭魚經常呈現肢體殘缺、嚴重生病的狀態,有的眼睛失明,有的被海蝨啃食得體無完膚。

 

20210403_6.png
死魚被丟棄於開放式的桶中,無法防止野鳥及其他野生動物接觸,造成生物安全風險。

 

蘇格蘭鮭魚養殖業調查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j3HcYEGAg

 

 

加入全球發聲行動

在無法落實有效率、滿足動物福利且友善環境的飼養制度的狀況下,蘇格蘭政府卻允許產業在2030年時擴張成現今的兩倍,已引起全球動保、環保團體關注抗議。CIWF呼籲,蘇格蘭的鮭魚養殖產業應立即停止持續擴張,以改善鮭魚的動物福利為首要之務。

 

你可以:

  • 加入發聲,在FB留言tag蘇格蘭政府
  • 少吃鮭魚,以優質植物性蛋白質替代
  • 轉發文章,讓更多人知道!

 

 

 

 

[1] 資料來源: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2011

[2] 沒有被吃完的飼料、鮭魚的代謝與排泄物、死魚

[3] 包含Mowi、Scottish Sea Farms, Grieg Seafood, The Scottish Salmon Company and Cooke Aquaculture,總生產量佔全蘇格蘭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