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呼籲臺北市立動物園改善園內圈養動物福利、提升環境豐富化!動物園經營、展示、繁殖計畫,應落實以動物福利為核心

2021.01.20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20210120_1.jpg
臺北市立動物園內,台灣黑熊脫毛的情況非常嚴重,環境豐富化不足、陳設老舊。

 

本會與台北市吳世正議員於今日(1/20)至臺北市立動物園會勘,針對園內圈養動物的環境空間與動物福利問題、動物園整體展示、圈養、繁殖動物等經營方針,與動物園進行交流討論。

吳世正議員首先關心上回脫逃的石虎「飛飛」,會勘第一站便是石虎的展示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生慶指出:「展場是否符合動物天性,讓動物可以展現自然行為,是圈養動物福利的重要指標。石虎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物種,為擅長爬樹的夜行性動物,白天主要在洞穴中休息,包括中空的樹幹、地洞或山洞,一般為獨居;但台北市動物園石虎的展示場沒有可供隱匿躲藏的洞穴,也沒有夠多、夠大的樹木可以攀爬。呼籲動物園主動盤點園區內哪些物種有動物福利不佳的狀況,據以提出改善方案。」

 

今日會勘的重點還包括:台灣黑熊脫毛的情況非常嚴重,環境豐富化不足,而且陳設老舊,應設法改善;花豹區上方的鐵網太低,連遊客都覺得壓迫,應該增加垂直的空間;亞洲象展區的地面都是水泥硬質鋪面,地表應增加土壤的比例;孟加拉虎和長鼻浣熊的展場空間都太狹小,應設法擴增,長鼻浣熊區的水池也應注滿水。且除了上述有待改善的現象,解說牌的內容更應與時俱進,加入物種保育現況與動物福利知識。

 

20210120_2.jpg
本會與台北市吳世正議員至臺北市立動物園會勘,針對園內動物福利問題與動物園進行交流討論。

 

吳世正議員認為,整體來說,動物園能提供給動物使用的空間都太小,但園區的馬路和造景用地卻很寬敞,臺北市立動物園自1987年遷至木柵,迄今已逾30年,園內環境已不符合現代化動物園的樣貌,有必要重新規畫設計,市民也希望來動物園看到的是身心健康的動物,而不是病懨懨的動物。吳議員指示,對於民間NGO組織及市民所評鑑提出的各項動物福利問題,動物園有必要一一檢視回應,要求動物園於年後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計畫,他將安排協商會議,希望動物園能傾聽外界的聲音。

 

針對此次會勘行動,本會聲明如下:

  • 擁有最多資源,號稱「國際級」的臺北市立動物園,其圈養展示動物的環境空間,仍有許多無法維護、符合動物福利之處,如:
  1. 據本會長期觀察,多種動物出現嚴重的刻板或異常行為
  2. 圈養空間嚴重不足,動物無法展現自然行為
  3. 圈養環境單一枯燥,環境豐富化嚴重不足
  4. 圈養展示區的地面材質不適合動物,長久恐造成動物傷害
  5. 圈養展示區缺乏遮蔽與躲避設施,易造成動物緊迫
  6. 解說牌內容過於單薄、老舊,大多都只有動物的名稱、生理行為、棲地簡介,缺乏物種保育現況、動物福利知識等。

 

  • 維護圈養動物的福利乃動物園基本責任與義務,本會呼籲動物園:
    (一)改善上述不符合動物福利評鑑的現象。
    (二)盤點、公佈園區內動物福利改善之方案與現況,包括:

1. 動物園自身所訂定的動物福利指標為何?

2. 盤點園區內哪些物種有動物福利不佳的狀況?說明動物園如何、何時、多久盤點一次?
3. 根據盤點結果不斷提出更新、檢討相應的改善方案及時程。

 

  • 動物園經營、展示、繁殖計畫,應落實以動物福利為核心。
    臺北市立動物園所公布的2015~2024政策白皮書提到:

「包括園內圈養的動物和野外的動物族群,前者應提供無止盡的動物福利追求,後者應提供物種永續存活的必要條件。
另外,綜觀全球各地較先進的動物園所強調的保育與教育功能,近年來也受到外界更多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於圈養野生動物在保育意義上的質疑,其次則是對於圈養動物福利的關切與對動物園所能發揮的教育意涵之質疑。
因此,動物園所飼養、展示的動物,其生活空間是否滿足的生物性需求及心理層面的福祉,以及動物異常行為等動物福利的指標;野生動物圈養與繁殖工作對解決該等物種在野外所面臨的危機的責任;物種與展示設計及解說教育是否能傳達保育教育訊息;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是否能在園區中落實,凡域內域外整合保育都是動物園現階段的重要課題。」

 

本會呼籲擁有全國最豐富資源的台北市動物園,針對上述政策,提出具體落實的方案、計畫與期程,並公告周知,以利市民了解、監督,提升圈養動物福利,成為全國動物展演場所的典範與楷模。

 

 

新聞聯絡人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 陳生慶
0927 693 566 / 2236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