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全球珍稀物種「巨口鯊」進入捕獲高峰? 呼籲漁業署與海委會,盡速聯手科學界、漁民、保育組職,討論並提出保護或減緩撈捕措施!

2019.05.14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近幾年,台灣東部外海頻繁捕獲「巨口鯊」。這種和鯨鯊一樣巨大,行動溫和、緩慢,卻更為罕見的物種,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全世界至今只記錄到127頭,但有近半數的數量,是在台灣花蓮外海被捕獲。

根據sharkmans-world.eu巨口鯊通報網站,光是2013~2014年間,花蓮就捕獲了32頭,2015年捕獲2頭,2017年捕獲8頭,2019年5月捕獲1頭。 上述資料來自有被媒體報導的數字,然根據研究會田野訪查在地人士所掌握,從2013年至今,漁民於花蓮外海捕獲巨口鯊的數量遠高於sharkmans-world.eu網站紀錄的好幾倍,但漁業署自2013至今,未曾公開巨口鯊通報紀錄。(附錄一)

20190514-2.jpg
今年5月日,漁民在花蓮外海捕獲一尾巨口鯊,體長3.5公尺、重612公斤。照片:海巡署東部分署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012年11月21日,與多個保育組織召開記者會,共同呼籲「沒了鯊魚,人類更危險」,為大白鯊、象鮫、巨口鯊請命,要求漁業署比照鯨鯊列入禁捕名單。
 

次(2013)年3月5日,漁業署回應民間團體訴求及國際鯊魚保育潮流,比照鯨鯊保育管理模式,第一步先規範通報管制措施,公告「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據此,自2013年4月1日起,漁民若捕獲「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需通報漁業署,並由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始得拍賣及利用魚體。且學術單位可優先依議價購買,作為科學研究及教學展示之用。
 

同年2月26日並在時任立法委員田秋堇國會辦公室的安排下,保育組織與漁業署及學術機構召開「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保育措施協調會」,當時漁業署亦承諾,將積極與學術機構合作,試辦活體野放計畫,研究評估大白鯊、巨口鯊等標記、釋放的方法。亦將根據後續的通報資料,進一步評估保育措施及配套方案,逐步將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列入禁捕名單。
 

20190514-4.jpg
大白鯊因為一部電影的型塑,成了海洋中最被「污名化」,被視為超級”嗜血吃人”的物種。實際上科學家不斷提醒:人類根本不是大白鯊的菜!而近十年來,台灣有多頭通報捕獲的懷孕大白鯊,腹中幼鯊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照片:Daniel Botelho授權使用


六年過去了,匯集的通報資料,若有嚴謹以對,理應可以梳理出非常多重要的資訊,比如:這個珍稀物種頻繁出現的月份與熱點等,好進一步提出能與漁民協調的保育與經濟利益共榮政策。
 

但請問漁業署:
 

一、過去六年漁民通報的「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資料,漁業署是否曾編列任何研究經費,委託學者或科學機構進行任何科學研究與分析?基於政府資訊公開,漁業署能否公布相關資訊?
 

二、過去六年,巨口鯊及大白鯊出現、被捕的「熱點」何在?需配合填寫的捕獲經緯度,漁民是否都有填寫?可否據此與漁民討論,制定「禁捕月份」或「禁漁區」或任何保育配套措施?如若過去漁民都不願配合填寫捕獲巨口鯊的經緯度,漁業署的因應措施為何?
 

三、除因拍賣所需之體長、公母等基本生物資訊外,是否曾委託學者進行「採樣」?並做基因序列、採食殘留物等分析,以進一步了解所有在台灣東部外海曾被捕獲的巨口鯊、大白鯊,其族群遺傳、分類與分布的意義?並跨出台灣與國際科學研究攜手合作,致力保育?
 

四、過去六年,似乎所有被捕抓到的大白鯊,都是因為進入漁民設於東部海域的「定置漁網」而遭捕獲。今年三月一隻腹中懷有14隻小鯊、體長為20年來台灣捕獲最大的大白鯊,其可能因為覓食需求而進入定置漁網。根據田野訪查所獲得的資訊,這隻懷孕的大白鯊被漁民發現時仍是活體,可能因為遭困而出現躁動不安,漁民為免網具損失也擔心危險,只能選擇於網中處置這隻大白鯊後,將之吊起販售。
 

請問漁業署及後來為推動海洋保育而成立的海委會,從積極保育立場,是否詢問過台灣的學者與國際科學界,一旦大白鯊進入定置漁網成為「混獲」,是否有標記回放的可能?若無可能,那如何避免諸如鬼蝠魟以及多種珍稀鯊魚,進入定置漁網成為「混獲」?或者有無可能支持學者投入研究,一如國際間積極推動的「避免延繩釣漁業混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
 

五、台灣占全球捕獲量最多的巨口鯊,根據本會的田野訪查,於每年五到七月,幾乎是被捕獲的高峰期,且多數皆被花蓮「多層流刺網」漁船捕獲。是否有可能部分經驗豐富的漁民們,早已掌握花東一帶巨口鯊出現的「熱點」?
 

今年五月初,花蓮又有捕獲案例,這是否表示巨口鯊在每年春夏季節會洄游或通過東部海域?或根本東部外海就有牠們的巢穴棲地?請問政府的保護或減緩撈捕的措施,是否已經就位了呢?政府如何積極以政策支持科學家與漁民合作,共創漁業經濟與保育合作的典範?

20190514-1.jpg
巨口鯊。攝影: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就在本月6日,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作用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於法國巴黎發布其《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飲食需求與各式經濟活動,已過度揮霍提供人類社會生存、繁榮的自然資源,讓百萬物種在未來幾十年內,將面臨滅種威脅。其中海洋汙染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崩毀,更將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永續的危機。
 

洄游在台灣附近海域的鯊魚種類繁多,其中更有多種被CITES列為珍稀或瀕危的物種,包括:大白鯊、巨口鯊、象鮫、虎鯊、公牛白眼鮫等。近十年來,有多頭通報捕獲的懷孕大白鯊,腹中幼鯊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而極其珍貴、全球罕見,卻頻繁出現在台灣東部外海遭捕獲的溫柔海洋巨獸「巨口鯊」,是否也可能在台灣外海滅絕?

20190514-13.jpg
台灣占全球捕獲量最多的巨口鯊,根據本會的田野訪查,於每年五到七月,幾乎是被捕獲的高峰期,且多數皆被花蓮「多層流刺網」漁船捕獲。攝影: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在這個每年春夏巨口鯊被大量捕獲的時節,漁業署與海委會如何積極與漁民及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若發現巨口鯊纏網時仍是活體,是否可能比照過往鯨鯊模式,標記衛星標後盡快予以釋放。並邀請漁民共同合作,主動到海上搜集資訊,尤其是出沒熱點的經緯度,以獲得這個珍貴物種的學術研究資訊,才能制定出最佳保育措施,保護這個珍稀、神秘的海中巨獸。
 

台灣陸地有珍貴的台灣黑熊,五月全民才集資送「南安小熊」回家(山林),東部海域也許有全球最珍貴的巨口鯊,而被捕獲的巨口鯊每頭拍賣價格約在十萬元上下,但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將是人類的無價之寶。海洋生物研究經費向來昂貴,倘若漁業署與海委會無法編列經費支持科學研究,民間團體可以發起全民集資支持「送巨口鯊回家」,以保護這個珍貴的物種,更保護人類生存的永續。
 

本會呼籲漁業署與海委會,就即將到來的巨口鯊捕獲高峰,盡速與科學界、漁民、保育組職合作,討論並提出保護或減緩撈捕的措施。


附錄一  台灣捕獲巨口鯊國際登記資料

 

後續進展2019.07.09立法院林淑芬委員辦公室召開協調會議結論

 

巨口鯊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glM7JLs-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iL7MPAZ0g

https://youtu.be/fwa_5tebs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