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3R

冷眼看待「人道科技」發展?台灣動物實驗還在「馬車時代」?──給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公開信

2018.03.0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作者 :陳玉敏

    2017年,第10屆「世界生命科學動物利用與替代大會」(The World Congress – Alternatives and Animal Use in the Life Science, WC10)上,加拿大政府資助設立的「動物實驗替代中心」代表,以一張馬車與噴射客機對照的投影片,向全場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問:「為什麼很多科技、事務、技術都在進步,但是科學實驗卻沒有進步,還停留在古老的『動物模式』(持續以活體動物進行實驗)?」

    1959年,英國科學家Rex Burch和William Russell針對動物實驗議題,提出「Replacement(替代)、 Reduction(減量)、 Refinement(精緻化)」的「3R」觀念,強調這是必須被重視的「人道科技」(humane technique)。後來經過不斷推廣,形成全球科學界的普遍共識。

20180301-1.jpg
為什麼很多科技、事務、技術都在進步,但是科學實驗卻沒有進步?還停留在古老的『動物模式』(持續以活體動物進行實驗)」?

全球推動「動物實驗3R」的歷史

    呼應這個觀念,1962年英國動保團體Lawson Tait Trust(UK)踏出第一步,設立第一個由動保組織提出經費支持「替代方案」科學研究的基金。此後,各國一路開展推動「動物實驗3R」的進程:

  • 1977年,荷蘭動保法〈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專章〉,訂定出鼓勵發展替代活體動物實驗的法源。
  • 1979年,美國〈研究現代化法〉(Research Modenization Act.)要求30~50%的動物研究經費必須用於發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案」。
  • 198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動物實驗替代方案中心」(CAAT),經費來自備受挑戰、以動物進行化妝品安全測試的化妝品工業。
  • 1983年,瑞士政府撥款2百萬瑞士法郎研究替代方案。
  • 1984年,英國政府首度撥款16萬英鎊發展替代方案。
  • 1985年,美國〈健康研究擴展法〉(Health Research Extension Act)要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展替代方案研究計畫,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等15個政府機關組成「替代方案確效跨部會協調委員會」(ICCVAM)。根據一份2006年的統計,他們在過去10年間花費約1,000萬美金,用以協助「動物實驗替代方案」的發展。
  • 1986年,歐盟指令「86/609/EEC」要求:動物實驗必需優先考慮替代方案。2011  年成立的歐洲替代方案確效中心(ECVAM)至今花了3億美元推動替代方案的研究。

還在「馬車慢行」的科技會報與科技部?

    回到台灣,動保組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自2012年起對台灣許多仍持續進行的活體動物實驗展開調查,發現在國際間許多已有成熟的替代方案發展,比如以「人類全血」(MAT)代替大量使用活兔及鱟血進行的熱原試驗。我們透過倡議,呼籲政府應基於科學創新及產業前瞻,成立跨部會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案(3R)研究中心」或委員會,編列預算鼓勵國內科學家投入替代方案的研究發展,同時也引進、推廣國外已有的替代方案。如此除了可積極減少無謂的動物痛苦與犧牲,也有利於台灣的學術研究發表,能被國際上那些嚴格審視研究方法、要求嚴謹落實「3R」原則的學術期刊所接受。往遠處看,這更能帶動台灣朝向科技部的願景發展:「科研創新轉化」、「永續綠能環境」、「產業科技加值」。

20180301-2.jpg
台灣許多仍持續進行的活體動物實驗,其在國際間已有成熟的替代方案發展,比如以「人類全血(MAT)」代替大量使用活兔及鱟血進行的熱原試驗。

    針對動保組織的訴求,當年行政院科技會報亦曾開會討論,但最後還是被打入冷宮。甚至認為:「動物保護」只是小事,或者是農委會的事。

    2017年,農委會首度指派兩位專家──國家衛生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代理主任周京玉獸醫師及中華實驗動物學會秘書長陳燕輝博士,前往美國西雅圖參加第10屆「世界生命科學動物利用與替代大會」(WC10)。兩人對於世界的進步與台灣的停滯深有所感。回來後,他們建議農委會提出科技計畫,研擬台灣發展替代方案,迎頭趕上國際的路線圖。

    農委會於是在去年10月提出「108年度政府科技發展新興重點政策額度計畫構想說明書」,其中強調:各國競相成立替代方案確效機構(如 ECVAM、ICCVAM、JACVAM等),並依據動物實驗3R原則,挹注資源開發及驗證替代方法,以支持生醫產業研發需要,調適法規及開發技術,縮短產品上市進度及提高附加價值;同時透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人藥或化妝品等國際組織協議,形成國際間規範及競爭門檻。

但該計畫去年雖經行政院科技會報「再度」討論,卻又再度遭受忽視!

20180301-3.jpg
專科醫師的養成,幾乎都離不開動物實驗。不過科技的發展,也逐漸研發出許多不必再用活體動物的教育訓練設施。圖為假人模擬病房,宛如機師訓練的模擬機艙。

「沒有動物實驗的創新科技」關乎醫療、科技與經濟發展

    全世界已有超過17個國家成立「3R中心」或類似單位。德國和瑞士早有類似機構,最近更成立新的中心全力發展替代方案。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荷蘭。荷蘭政府於2016年底提出2025年要廢除動物實驗,當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大致分成6大類,從最能夠開始做的「安全性測試」做起,比方說化學品、藥品、食品、疫苗檢定等屬於毒理學領域的測試。至於基礎科學的研究或是藥物開發的臨床前試驗,則仍有待努力。

    要求「荷蘭國家實驗動物保護委員會」(NCad)研擬廢除活體實驗的指令,來自農業部長,而農業部長的要求根據則來自經濟部。荷蘭經濟部的智庫在2015年提出一份報告,強調從經濟、技術發展角度,荷蘭必須發展「沒有動物實驗的創新科技」(innovation without laboratory animals)。而NCad的報告也不斷回應其經濟部智庫的說法。換句話說,動物替代方案的研發,對荷蘭來說,已經不只是倫理問題,更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問題。他們所提出「2025廢除活體動物實驗」路線圖的科技或知識基礎,如大數據、系統生物學、生物工程學、機器人等,以台灣的醫療、科技產業能力,應該深具潛力。

    加拿大在去年10月宣布在溫莎大學成立「實驗動物替代中心」。強調未來要以人類疾病(生物材料)為基礎進行生物醫學研究。而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也開始發展生醫研究、毒理學不再使用動物,除非是研究動物毒理。強調人類疾病要以「人類治病路徑」來做生醫研究,「動物模式」應改為「人類生物學基礎模式」。

許多替代方案的研發來自美國,像「器官晶片」、「迷你腦」等,主要是美國人體基因解碼後,對整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只要運用人體基因知識,就不必再用動物來做實驗。

20180301-4.jpg
以人類疾病本身的「材料」或是「資訊」來研發醫藥,將是未來生醫研究的黃金準則。

避免「路徑依賴」與視而不見

    196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Peter Medawar曾表示:動物實驗是探索自然歷程的一部份,不能單獨切割。學習和探索的禁止或限制,將有廣泛和破壞性的影響。但這不表示動物應該永遠或更多的被用於科學為人類服務。他強調,人類「應該致力面對這樣的『悖論』,即除了利用動物進行研究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有一天,能完全不再利用、傷害動物來進行研究。」

    荷蘭NCad在發展他們「2025廢除活體動物實驗」路線圖、策略時,一再提到:必須避免「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不要用我們現有的思維方式來看活體動物替代方案,這樣會讓很多新的替代方案「被看不到」或視而不見!

    解鈴還需繫鈴人,過往無數動物實驗帶來科學創新,但不可迴避的是:這些貢獻對動物而言,是很多、很多的痛苦和犧牲。科學的再創新,該致力思考並研究,如何不再用動物來做實驗。

20180301-5.jpg
   從實驗室退役的實驗犬。根據農委會統計,10年來光是被用於動物實驗的狗,就高達3,941隻,其中2,186隻在實驗中死亡或最後被安樂死,其餘可能被轉用於其他實驗、教學訓練等,持續承受著各項實驗的不適與痛苦。

    呼籲台灣科學界、政府,不必再為動物實驗辯護,重要的是開始思考、創造、研究,如何在國人各種好發疾病中,找到路徑、機制、生物標記,以得到更好、更有效、更沒副作用的治療方式,特別是「轉譯醫學」、「精準醫學」到「個人醫學」。

    許多動物實驗目前或許難以立即禁止,但台灣的科學技術研發,可以致力於動物實驗減量、提高動物福利以及發展台灣自己需要的動物實驗替代、創新方案。期待科技部、衛福部能揚棄「動物實驗3R科技」是「動保小事」的舊觀念,或錯認「替代方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事,及早成立跨部會「動物實驗替代方案確效研發推廣中心」(3R Center),推動實驗動物替代方案專題或計畫。每年撥出一定比例生命科學相關研究經費,支持「替代方案」的研發。

原文刊載於獨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