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夾娃娃機夾活龍蝦?牠可以吃,不代表牠可以被戲謔虐待!

2018.06.14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文/陳玉敏

新聞爆出,台南有業者在夾娃娃機的機台內放入活生生的小龍蝦供民眾投幣抓取。有民眾向台南動保處檢舉「虐待動物」,但動保處人員卻回答:動保法僅規範管轄「脊椎動物」,由於龍蝦不屬於脊椎動物,因此不在動保法管轄範圍內。執法人員表示:無法可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Cz7NvUiNs

 

龍蝦可以感覺到「痛」嗎?

隨著動物福利科學研究(不論從動物生理或行為)的進展,科學界已證實,不是只有「脊椎動物」才具備完整的中樞神經系統,藉以感知周遭環境的變化與感受疼痛。許多頭足類(如章魚等)及甲殼類動物(蝦、蟹)也和脊椎動物一樣,全身皆佈滿痛覺受器(包含外殼),讓牠們對外在環境具有很高的感知能力,以及能感受威脅或痛楚。因此當施以止痛劑或鴉片類藥物時,同樣可讓甲殼類動物減緩疼痛反應。

此外,隨著動物福利意識的提升,科學家更發現甲殼類感受到痛苦的方式與脊椎動物相同,牠們會透過學習來逃避傷害,當面對緊迫時,會分泌如同脊椎動物腎上腺激素(Corticosteroides)的甲殼類升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以因應、逃開痛苦。

此外,對於疼痛刺激,甲殼類動物也會有類似「斷尾求生」的方式,以捨去身體部位的方法來減輕或逃離痛苦(trade-off)。最近一段被廣為流傳的中國大陸影片中,一位網友在吃麻辣鍋時,將一隻活生生的小龍蝦丟入滾燙的鍋裡煮,但這隻小龍蝦急速逃竄,並在鍋邊將自己一隻已被燙紅的螯斷去丟棄,以求脫逃。

 

生命終歸一死,但任誰都不想死得痛苦

甲殼類動物如同脊椎動物,具有感受疼痛、緊迫及痛苦的能力已被科學界證實,因此2018年1月瑞士通過法律,禁止傳統水煮活龍蝦的方式,規定要煮龍蝦前必需先人道致昏,以避免動物的痛苦,並規定運輸過程應提供相當於原棲息環境水域的鹽水,而非淡水或冷凍。其他更早訂定相同法律的國家還包括:紐西蘭、挪威、義大利雷焦艾米利亞省(Reggio Emilia)及澳洲部分地區。

此外,歐盟於2005年也基於甲殼類動物具有複雜的行為、疼痛與感知能力、具相當學習能力等理由,將甲殼類動物納入實驗動物福利的保護對象中,規定應以人道致死方式處理被實驗的甲殼類動物。並禁止以下會造成甲殼類動物痛苦與緊迫的致死方式:

‧以任何方式直接將活的甲殼動物(包含在冷凍的狀態下),腹胸分離或移除身體任何組織、肉及肢體。
‧將甲殼類動物置入冷水中持續加熱至沸騰。
‧直接將甲殼動物置入滾水中。
‧將生活於海裡的甲殼動物放置在淡水中。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美國古生物學家,目前是芝加哥大學的生物科學院副院長、個體生物學與解剖學系教授蘇賓(Neil Shubin),在其著作《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中寫道:

把食物送入口中、提筆寫作、撫摸心愛的人,這些美好的事情,都要我們的雙手完成,但你可知道,讓我們長出手的基因,竟然改編自魚類形成鰭的基因。

酒後令人難過的宿醉、打嗝打個不停、新生兒常見的疝氣,這些煩惱,都源自於人類的身體改裝自魚類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還真要感謝與鯊魚和其他魚類共享的那段經歷。

蘇賓教授在加拿大極區挖掘到「提塔利克」(Tiktaalik roseae)化石,是距今3億7千5百萬年前的魚類,同時擁有兩生類的原始特徵,是水中動物爬上陸地生活時的過渡物種。可以說,我們的脖子、手腕、肋骨、耳朵,以及身體其他部位,都能追溯到這條魚的身上。這些證據明明白白顯示:陸上的動物的確是從水中的魚演化而來,我們都是魚的後代!

 

牠們也會感覺痛和恐懼,就像你我一樣

達爾文150多年前發表的《物種原始》強調:「人類與非人類動物之間,並非斷裂或上下的階層關係,而是具有『演化延續性』(continuity)──不僅是解剖或生理上,行為和精神上亦有延續性。」他認為人類動物對待其他動物不應該為所欲為;對環境這個集體生命維持系統的關懷,也不應忽略生活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可以說是「動物福利」的自然基礎。

哲學家邊沁在其文章〈道德與立法原則〉(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中反省到動物的命運,比較當時動物和奴隸的遭遇,他問:「人類根據什麼而需延伸關懷與慈善及於動物?」他並給出答案:「問題不在於動物能否理性思考、也不在於牠們能否說話,而在於牠們能不能感受痛苦。」而後,人類文明與科學的進展,面對此「動物能否感受痛苦」的大哉問,一路開啟了動物福利科學的大門。

夾活體龍蝦事件,不意外的在網路引起兩方爭論。嘲笑關心動物處境人士的論點不外:「笑死人了,那吃龍蝦不殘忍囉?」「釣蝦場更殘忍好不好?假道學人士怎麼不去抗議釣蝦場?」

在這個天生就不完美、充滿衝突與競爭的世界裡,如果人與動物的互動終究難以完全避免「傷害性的利用」,那麼應該如何減少或避免動物的痛苦?如何評估和人類說著不同語言的動物的痛苦?減少痛苦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評估動物精神上的痛苦?如何精益求精?這些都是動物福利科學所努力的範疇。

對於被迫犧牲生命以滋養人類健康的動物,人類能否懷抱感恩與尊重?這無關吃素或吃肉?這該是一個重視人格發展教育的社會該學習並重視的事。所以,在台灣動保法律尚無法完備的狀況下,讓我們學習尊重生命,抵制這種對動物施加「不必要的戲謔與痛苦」的娛樂好嗎?

原文登於獨立天下

 

 

參考文獻:
Elwood R.W., Barr S and Patterson L (2009) Pain and stress in crustaceans? Applied Animal Behavior Science 118: 128-136.
Elwood R.W. (2012) Evidence for pain in decapod crustaceans. Animal Welfare 21(S2):23-27.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Panel on Animal Health and Welfare on a request from the Commission related to “Aspects of the biology and welfare of animals used for experimental and other scientific purposes” EFSA-Q-2004-105. The EFSA Journ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