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禁錮與瘋狂──動物園是誰的快樂天堂?

2016.08.1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7歲的公長頸鹿「宵久」,被送往私人動物園新竹六福村「借殖」的搬運過程中意外死亡。解剖後發現,「宵久」肺臟有全面性出血性化膿,肝臟及脾臟腫大,腎臟有多發性白點;血液檢查發現有急性肌肉損傷現象。這是一年多來北市動物園第5隻意外過世的長頸鹿。

2015年3月,一隻在園內出生的長頸鹿「小鶴」,出生後因拒絕進食,不到2個月就夭折; 8月,母長頸鹿「妞妞」難產,母女雙亡;2016年5月,27歲的母長頸鹿「長宵」則因病過世。

年輕的「宵久」被解剖後,動物園這才發現,原來牠有肺炎,原來牠緊迫到根本無法負荷如此艱鉅的長途運輸。而不論是前年因運輸意外摔落大馬路邊,痛苦致死卻 完全得不到專業醫療救助的河馬阿河,以及此次長頸鹿「宵久」,我們才漸漸知道,動物園對於無數動物的專業醫療救助,似乎不若他們宣稱的專業。

事件發生後,臺北市立動物園再度以專業的姿態表示:由於7歲的「宵久」已出現為爭奪老大與父親「菊忠」較勁的行為,因此將牠「借殖」送到其他動物園,是對動物較好的安排。

長久以來,無數生活在動物園裡的動物,被以「保種、保育」或「維護動物福利」等理由,在這個「跨國產業」裡被恣意引進、繁殖、買賣、交換,甚至處死。民眾難以一窺堂奧的是,真相是否真如動物園宣稱的如此美好與正當?這讓我想起發生在2003年的一件往事。

被關在籠子裡的長頸鹿,快樂嗎?

▋物種保育繁殖背後的隱憂

當年,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了將園內因過度繁殖而面臨空間飽和,「無處可去」的50隻動物移往台東池上台糖牧場,發布了一個美好的「物種保育計畫」,將園內包 括蒙古野馬、駱馬、伊蘭羚羊、斑哥羚羊、弓角羚羊、查普曼斑馬、侏儒河馬、雙峰駱駝及鴯鶓,運往台東池上牧場。搬遷過程中,8隻動物因運輸緊迫死亡,動物 遷居到池上不到一年,又陸續傳出動物傷亡。

鍵入關鍵字查詢「動物園借殖」,可以看到無數動物被「移來移去」的新聞報導。在偉大理由的傘蓋下,媒體及民眾無法透視的真相是:「動物園產業」毫無外部監督機制的失序繁殖與買賣、交換。

2003年被抬出來作為「物種保育計畫」旗艦物種的是蒙古野馬,當時動物園是如此對媒體說的:動物搬遷難免有風險,之所以還是要搬遷,是因為那是一個「保 育繁殖計畫」,乃著眼於「特定圈養物種存續與保育繁殖的正面效益」。而且「有效益就會有成本」,在「群體的存續效益與少數個體的犧牲成本間權衡」之後,動 物園選取了前者。蒙古野馬是唯一保留了6,000萬年基因的珍稀物種,每一匹野馬都是一個活化石、基因庫;希望可以讓這古老的物種,勿因人類的愚昧而無聲 滅絕。」

不久後,我們又看到動物園對媒體發佈以下說法:

「蒙古野馬在野外早已瀕臨絕種,目前多以圈養繁殖,在近親交配下,原本短而豎立的鬃毛開始下垂,腳蹄處也由黑轉為白色。而由於圈養繁殖過多,家族龐大,早 已分成4處圈養,並將已成年的公馬分開」、「野馬因為園內活動不比野外,蹄部磨損不夠,常會不良於行」、「野馬體質過弱早夭,毛色也出現正常馬不會出現的 白色,必須放慢繁殖的腳步。」、「園內已有20隻野馬(6公14母),不過持續近親交配的結果,新生野馬體格一代不如一代。除了遺傳基因不良,『家族內 鬥』更是嚴重。例如18歲壯年的『蒙強』把懷孕母馬『莎莉』踢到流產,還殺死已6歲大的親生仔馬『惠星』,其『個性殘暴』。」

有關圈養的野馬,自從1960年布拉格動物園開始出版國際血統書以來,全世界已繁殖超過1,500隻。只不過這整個圈養族群的血統都源於19世紀俄國軍官Przewalski從野外捕獲的28隻存活野馬。因此,近親交配以及繁殖過剩,早已是圈養蒙古野馬的「全球化」問題。

動物園自己都說:蒙古野馬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現象十分嚴重。早夭、壽命不超過20歲、出生率下降、抵抗力下降等現象均開始出現。此外,由於公馬對近親交配係數的影響比母馬更大,如何「處理」繁殖過剩的公馬,成了動物園頭痛的「問題」。

動物園的專家們十分清楚園內動物近親繁殖所造成的各種基因衰退效應問題,但這個跨國「產業」,可都因此將動物的健康與處境放在首位,嚴謹面對各種動物的繁殖計畫了?


▋當珍稀動物淪為商業明星,「保育」何在?

規模大一些、專業資源豐富的動物園,都不見得能嚴謹面對並公開資訊,遑論全球無數私人動物園與各種打著教育名義的生態農場,在毫無法律的規範下,刻意繁殖 動物,並將繁殖過剩的動物私下賣來賣去,甚至當作「山產」或「野味」賣給餐廳與民眾,台灣私人動物園與生態農場也不例外。但類似的「亂象」卻永遠被包裝在 「保育、保種、復育」等偉大口號裡。

2014年哥本哈根動物園(Copenhagen Zoo)將一隻2歲大、名為馬里奧斯(Marius)的長頸鹿安樂死,並將牠的屍體餵給獅子吃,引起軒然大波。園方的說法是,馬里奧斯的基因與園內其他長 頸鹿太過相似,交配會造成近親繁殖。而該動物園主張,讓動物自然交配繁殖對動物是重要的,而不願對動物施以避孕措施。

此事引發許多人討論,既然知道動物已是近親交配,也知道近親交配會造成的問題,為何不能採避孕措施?為何還要讓長頸鹿出生後再將牠處死?

這背後除了各種台面上美好的理由外,有一個恐怕是你我都要思考的問題:動物園為何要不斷引進根本不適合人工圈養的珍稀物種?動物園為何不斷「賣萌」?在人 工圈養環境下,動物園「繁殖動物的目的」究竟為何?無數缺乏外部審核與監督機制的繁殖,讓動物猶如人類的「大玩偶」般,被繁殖出生、搞命名活動、賣「萌商 機」,等到萌度消退了,再用「保種、保育」等理由將動物換來換去。

幾年前出生在人工圈養環境,甫出生即遭母親遺棄,不願飼育牠的德國柏林動物園明星北極熊努特。當牠從可愛小熊長成大熊後,可愛程度不若以往,受歡迎程度不 再的現象不正是如此。說穿了,真相恐怕還是拿野生動物當商品的「商業行為」。而這一切,是動物園餵出了民眾的「胃口」?還是民眾引領著動物園的作為呢?

宵久要被送去的六福村動物園,長久以來只顧商業利益,罔顧園內動物福利,包括刻意自印尼引進人工圈養繁殖、具有基因缺陷的「白老虎」,將其包裝為「珍貴稀 有」,不顧違反物種保育原則,在園內繼續繁殖製造「病虎」,而公立的高雄市立動物園也「展示病虎」不落人後,幾年前亦從中國大陸惡名昭彰的香江動物園,引 進白老虎展示!

再看六福村,將長頸鹿、斑馬、羊駝、髯羊、環尾狐猴、象龜……等動物,放置在旗下關係企業「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客房四周,打著「與野生動物毫無距離」、 「吃早餐看野生動物」的噱頭攬客,完全不顧動物有「隱私」、「隱蔽」的需求,只將動物當活道具,竟日不斷承受遊客的各種窺視與干擾。去年6月16日甚至發 生入住旅館的民眾,眼目睹一頭母長頸鹿在公開的展示區分娩,因早產小長頸鹿夭折,曝曬在陽光下半小時無人處置,更沒有專業獸醫師及照顧人員在場的憾事!

「物種圈養保存」的主要目的是讓動物回到自然棲地,然而,圈養本身卻會讓動物失去野放後適應環境的能力。此外,野外幾近滅絕物種的棲息地經過多年變遷,生 態環境也和以往大不相同,動物不僅不一定能適應,已經填補環境的當地牧民或農民也會和引進野放的動物有生存競爭。生態學者因此強調,動物棲息環境(包括天 敵)的保護,野生動物與當地住民的和諧共存等,不僅是野生動物保育,更是瀕絕物種野放復育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台灣,這些掌管數以萬計動物生老病死的動物園及展用場所,至今仍是動物保護法的「化外之民」。除了立法院應儘速審查修訂動物保護法將「動物展用」產業納 管外。也該是時候了,我們都該好好想想,人們觀看動物園的態度,正決定這些被圈養在人工環境裡的動物,其生命延續的方式與意義。

/原文刊登於 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