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備受折磨的台灣豬──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 呼籲農委會儘速研議「屠體評級交易」落實期程

2016.05.3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調查影片: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HD觀看點1觀看點2觀看點3觀看點4

 

吃豬肉要看豬「走秀」;買豬要挑「美」、「瘦」;「冷藏冷凍肉」比不過「溫體肉」——這是台灣現行豬隻「活體拍賣」的寫照。這使得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成為盤中肉前,都得經歷一連串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折磨!這些近乎虐待的折磨,不僅增加豬隻的損耗率,更讓台灣動物福利跟不上國際腳步,並影響肉品品質與安全,也影響農民提升養豬品質的意願,可以說「活體拍賣」制度與民眾對「溫體肉比較好」的迷思,是讓台灣豬肉生產遲遲無法「現代化」的關鍵。

 

長期推動經濟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1日與立法委員蔡培慧召開記者會,公布《備受折磨的台灣豬——讓豬隻活體拍賣走入歷史吧!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調查影片,讓消費者知道現行豬肉生產背後的動物痛苦與肉品衛生安全風險!呼籲新政府必須制定具前瞻性的農業政策,嚴正面對台灣豬隻活體拍賣系統的落後,邀集業界和學界參與改變,匯聚共識、擬定期程,提升台灣肉品生產過程中的飼養管理、動物福利、肉品品質與安全,朝向真正的「現代化」邁進。

 

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成為盤中肉前,都得經歷一連串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折磨。通常活豬在拍賣前晚或當日早上送達肉品市場。

 

活豬運到肉品市場後,常見工作人員使用電擊棒,驅趕豬隻下車、進入繫留欄。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台灣現行必須把活豬運至各縣市肉品市場拍賣的制度,源自1970年代,起初是為改善傳統肉商壟斷剝削豬農的「霸王豬」行為。從1974年第一個活體拍賣豬隻的肉品市場在嘉義朴子啟用後,至今除金門為「活體議價」、澎湖為「屠體評級交易」外,其餘21家肉品市場全採活豬拍賣交易的方式。

 

拍賣開始前,由肉品市場抽籤決定順序,豬再從不同欄舍依序趕入半圓形的拍賣走道,供承銷人競標。承銷人一旦看上喜歡的豬,便可按鈕標下豬隻。成交後,豬隻再趕入後繫留欄。
拍賣豬隻要經過多個閘門,開開關關發出巨大聲響,讓豬飽受驚嚇折磨,許多豬隻緊張卡在走道,又再被以電擊棒驅趕。

 

什麼是「豬隻活體拍賣」 ?活體拍賣會造成哪些問題?

一、從運輸到拍賣,近乎虐待的折磨,嚴重剝削動物福利

1.運輸

當豬隻養成,豬農要將豬賣到市場,需連繫運豬業者將豬運到各地肉品市場拍賣。由於養豬縣市主要集中在中南部,但消費地又以人口密集的都市為大宗,且北部及都會區的拍賣成交價格往往較高,因而經常形成「南豬北運」現象。再加上各縣市消費習慣不同,有些承銷人會跨縣市購買豬隻再運回當地屠宰,甚至有的豬還會繞過半個台灣被送到東部拍賣,更因此形成「南北交互運輸」現象(附錄一)。研究會統計:在現行活體拍賣制度下,六成以上豬隻會被送到外地拍賣,徒增運輸折磨。

 

全台每年透過活體拍賣交易的豬隻約為700萬頭。其中金門、澎湖的肉商因當地豬隻不足,會從台灣本島的肉品市場購買活豬,再經由海運跨海運送;金門通常向高雄市肉品市場購買,澎湖則向雲林、嘉義縣肉品市場購買豬隻。

 

豬要被運輸前,為避免嘔吐,會先被禁食。車程特別長者,為了及時送達及避開車潮,運豬業者會在前一天晚上便將豬運達,這因此造成豬隻可能長達24小時都無法進食。通常運豬車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冬天低溫寒冷、夏天酷熱。運輸過程中豬隻可能遭遇中暑、骨折、嘔吐、緊迫…等問題,甚至暴斃死亡。運輸時的混欄也可能造成豬隻打鬥問題。台灣每年約有6,600-21,000頭豬因「運輸」死亡,包括在運輸期間暴斃、緊迫死亡,以及過度緊迫必須緊急屠宰等情形。

 

通常運豬車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冬天低溫寒冷、夏天酷熱。運輸過程中豬隻可能遭遇中暑、骨折、嘔吐、緊迫…,甚至暴斃死亡。混欄運輸也可能造成豬隻打鬥。肉品市場常見斃死豬橫躺在地

 

肉品市場常見斃死豬橫躺在地。

 

 

2.驅趕、繫留

豬被運抵肉品市場後,往往已是緊迫與疲憊不堪,但牠們得接續面臨充滿暴力的不當驅趕與分欄繫留。「人道運輸、驅趕」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各國必須制定的準則。人道驅趕原則包括:不使用具傷害性的工具,不可戳刺動物眼部、肛門與陰部,以免造成動物受傷。台灣肉品市場雖然也有使用保障動物福利的驅趕工具,如趕豬板或旗子,但根據研究會的調查,各地肉品市場驅趕豬隻的工具,仍然以電擊棒和有尖刺的棍棒為主。驅趕過程中,豬因恐懼、疼痛而堆擠在一起,哀嚎聲此起彼落,等到好不容易進入「繫留欄」,又把互不相識的豬隻混欄,導致動物因陌生恐懼而打鬥。不當的繫留欄設計,也讓豬無法獲得充足乾淨的飲水,常見豬只能舔食地上的髒水解渴。

 

繫留欄不斷灑水,加上豬隻糞尿,導致非常濕滑,除了環境衛生問題外,濕滑的地面不利豬隻行走,容易滑倒。
繫留欄中的豬隻常見啃咬鐵鍊的刻板行為。
走道濕滑,加上設計不符動物習性,豬隻易過度緊迫與驚嚇,使牠們推擠、堆疊。又再度被施以電擊或戳刺「加強驅趕」,不僅是惡行循環,更讓豬身上都是傷痕。
工作人員正用電擊棒驅趕豬隻前進

 

3.拍賣「走秀」流程中,不斷遭受電擊與棒打戳刺,全程充滿虐待緊迫

拍賣開始前,由肉品市場負責抽籤決定各家豬隻的拍賣順序,豬再從不同欄舍被依序趕入拍賣走道。每隻豬都必須像走秀般進入通常為半圓形的拍賣走道,供滿場的承銷人競標。承銷人一旦看上喜歡的豬,便可按下座位旁的按鈕標下豬隻。活體拍賣場上,從繫留欄到拍賣走道皆十分濕滑,走道中又有一道道閘門會突然關閉、不斷擋住豬的去路,豬常因此受驚嚇而止步或後退,有時會和後方的豬擠在一起甚至堆疊。豬的鼻子是非常敏感的部位,用以進行拱土,或找尋嫩芽、松露等喜好的食物,拍賣驅趕過程使得豬鼻子常常撞擊突然關閉的閘門,導致哀嚎聲不斷。當閘門再度開啟後,豬由於驚嚇不願再往前走,工作人員便再度施以電擊或戳刺「加強驅趕」,使得豬隻遍體鱗傷。不當電擊輕者造成豬隻緊迫、受傷或骨折,重者休克或死亡。

 

拍賣豬隻要經過多個閘門,開開關關發出巨大聲響,讓豬飽受驚嚇折磨,許多豬隻緊張卡在走道,又再被以電擊棒驅趕。

 

飽受驚恐的豬隻試圖跳出走道

 

台灣肉品市場每小時約需拍賣300-400頭,時間緊迫,加上系統設計不符豬隻習性,必須人為加強驅趕,導致豬隻更緊張,擁擠堆疊的景象尋常可見。

 

拍賣走道上堆疊的豬隻

 

此外,為標記購買者而使用的「刺印」,更是將由數十根至少長1公分的金屬尖刺組成的標記,毫無麻醉的直接打入豬背,以標記拍賣資訊。

 

【刺印】是將數十根至少長1公分的「尖刺」排列組合後,沒有任何麻醉,直接敲入豬背,標示拍賣相關資訊。

 

刺印

 

【打印】指以顏料在豬身上標示豬號,方便承銷人競價。

 

運送過程、陌生豬隻的混欄,以及拍賣過程的驅趕、刺印或種種撞擊時常造成豬隻受傷。此圖應為刺印造成的出血。

 

各地肉品市場因為豬隻數量不同,拍賣起迄時間也不同,但大多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約莫三、四點間完成。平均一個市場每日拍賣約230-2,800頭豬不等,加上因國人迷信「溫體肉」,使得大部分肉品市場每小時約需拍賣300-400頭豬,並連夜屠宰,才趕得及早上送到傳統市場販售。

時間緊迫加上惡劣的工作環境,使得工作人員同樣非常緊迫,導致驅趕或拍賣過程十分粗暴與匆忙。就這樣,每一隻豬在巨大的驚嚇與緊迫中被拍賣。許多豬承受不了緊迫,導致中途癱軟或暴斃。

圖為拍賣後,即將運往他地屠宰的豬隻,可見後腳傷痕與地上淤積的血水
拍賣後的緊迫豬,癱軟在欄內。
部分市場使用保定器將拍賣後的緊迫豬拖至後繫留欄。豬用保定器原來是用於「保定」,而非拖行動物。

 

繫留欄中的豬隻身上多有驅趕或混欄打鬥造成的傷痕。

 

二、活體拍賣制度十分不利防疫

 

陳玉敏表示:活體拍賣交易嚴重危害動物福利,更不利防疫!來自全台各地的人、車、豬隻每天混雜在肉品市場中,極易成為疾病交叉感染與傳播的溫床。歐洲不再採行活體拍賣,原因即是食品溯源不易、嚴重違反動物福利、不利維護肉品衛生安全,以及不利防疫。

 

三、只看「體態」訂價,影響農民提升養豬品質意願

 

活體拍賣以「體態」決定價格,而非以「肉質」判定優劣,使得以注重動物福利飼養,或有較好飼養管理、不用抗生素的認證豬等,無法在拍賣制度下得到較好的價格,不利產銷履歷推動與肉品品質提升。許多豬農表示:不用抗生素、努力做好認證的豬,在拍賣市場上價格卻和其他農戶相同,沒有加分效果,根本不利產銷履歷的推動。去(2015)年獲得農委會「神農獎」的豬農鄭育松先生便曾在受訪時表示,培育豬種體型較不健美精實,在現今活體拍賣制度下不受青睞,因此雖然肉質非常好,但「難以高價售出」,甚至賠錢。但他認為「養豬是良心事業」,絕不使用瘦肉精。換言之,台灣現行活體拍賣制度只看體態「美瘦」,反而可能變相鼓勵了「瘦肉精」的使用 !

 

在爭議加入TPP與應否開放美豬進口之際,政府應廢除現行活體拍賣制度,推動屠體評級交易,如此才能更精確反映肉品品質,有利促進產業提升,抵禦進口豬肉。

 

「溫體肉」迷思支撐了「活體拍賣」!

 

許多消費者認為溫體豬肉是現宰,較為新鮮衛生、口感較好。這個迷思變相支撐了活體拍賣制度。然而溫體肉並不「新鮮」也不「衛生」!溫體豬肉在晚上11點至凌晨1-4點左右屠宰完畢後,被運送至傳統市場販售,在早上到中午間被消費者買回家,中間歷經數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全程沒有包裝及冷藏/冷凍,許多屠體被以發財車堆疊或吊掛運載,常常連車旁的帆布都沒有拉下,屠體/肉品在運輸的途中,就可能一路遭受汙染。此外,在夏天高溫濕熱的環境下,肉品就成了細菌滋生的溫床。

國人迷信「溫體肉」。間接使得大部分肉品市場每小時約需拍賣300-400頭豬並連夜屠宰,才趕得及早上送到傳統市場販售。黃昏市場的豬肉攤商,則通常是在白天屠宰供應。

 

台灣落後的肉品生產模式亟待改革!提升品質,才能無懼進口豬!

 

立法委員蔡培慧表示,養豬產業是我國農業重要的一環,維護飼養、運輸、屠宰階段的動物福利,能避免減損豬肉品質,保障消費者健康與食品安全。如果改為屠體交易,豬隻在生產地即可屠宰、評級,再以冷藏或冷凍方式運輸,同樣可以供應傳統市場肉攤和加工需求,卻可減少活體裝卸載與運輸耗能,節省運輸成本,免去豬隻在過程中所受的許多痛苦與緊迫,並保持飼養時的品質不在過程中減損。以屠宰後的屠體評級資訊來決價,讓豬肉品質被看見,進一步推動肉品分級,才能鼓勵豬農養出好豬 。

 

基於動物福利、消費者健康與食品安全、防疫、產品品質維持以及產業提升的考量,新政府應提出實際執行計畫與時程表,盡快推動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具體內容至少應包括下列事項:

 

  • 邀集養豬相關產官學農界,會同訂定屠體評級與決價機制。
  • 屠體交易試辦、檢討與評估。
  • 相關產業勞動調整與交易方式轉型影響之社會評估。
  • 建立豬肉直接銷售冷藏鏈。
  • 推廣消費者教育支持國產豬肉屠體交易,選購動物福利肉品。
  •  

【附錄一】各地肉品市場交易、屠宰、供應狀況

【附錄二】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