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重回海洋懷抱!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鯨鯊 今晨野放!

2013.07.10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重回海洋懷抱 !
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鯨鯊 今晨完成標識野放
邀請大家寄予祝福

被捕捉、展示於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鯨鯊,今年3月在保育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為其請命要求野放後,7月10日凌晨終於在海洋大學鯨鯊研究小組的協助下,完成衛星標識,由海生館及BOT廠商海景公司負責野放作業。清晨四點三十分左右,運送鯨鯊的板車順利抵達屏東竹坑,吊車將置放鯨鯊的水箱吊掛放入岸邊的箱網內,再由舢板船將箱網拖至外海後,工作人員隨即將網帶解開,讓鯨鯊游出。清晨五點三十分左右,這隻被囚禁展示了八年的鯨鯊,終於離開窄小的水缸及日復一日的繞圈生活,重回海洋的懷抱。

清晨三點半,鯨鯊被送上板車,慢慢移動到野放地點--竹坑。攝影:EAST 運送鯨鯊的板車抵達竹坑,吊車準備將置放鯨鯊的水箱吊掛放入岸邊的箱網內。攝影:EAST

根據協助鯨鯊標示、並護送鯨鯊離開的海洋大學鯨鯊研究小組徐華遜博士觀察:鯨鯊在離開箱網游入海洋後,仍不斷維持著在館內窄小水缸繞圈圈的游行模式,而且繞圈的幅度很小,猶如仍在缸內。由於海生館及海景公司選擇解網的地點離岸太近,因此鯨鯊在不斷重複小幅度的繞圈後,竟發生驚險萬分的「擱淺」。所幸在徐博士、公視柯金源導演及其他人員的緊急處置下,利用潮水奮力將鯨鯊推開,才免除了危險。徐博士柯導演,加上已離開後來才又緊急返回的海生館人員,隨後又再花一小個多小時,一路以繩牽引、護送鯨鯊遠離岸邊;徐博士說:慢慢的,鯨鯊彷彿發現自己可以游得比較大圈了,才逐漸改變繞圈游行的模式,開始一路大幅度直行!這樣的現象,讓人看到長期、單調的人工圈養環境,對鯨鯊所造成的刻板行為及傷害,實在令人難過!

舢板船將箱網拖至外海後,工作人員隨即將網帶解開,讓鯨鯊游出。可惜海生館及海景公司選擇解網的地點離岸太近。攝影:EAST 由於海生館及海景公司選擇解網的地點離岸太近,因此鯨鯊在不斷重複小幅度的繞圈後,竟發生驚險萬分的「擱淺」。攝影:環境田野調查工作室

幸在徐博士、公視柯金源導演及其他人員的緊急處置下,利用潮水奮力將鯨鯊推開,才免除了危險。攝影:環境田野調查工作室


3月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屏東海生館儘速「解放鯨鯊」的保育組織--台灣動物往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發表聲明:肯定海生館願意順應保育潮流,讓已被人工圈養展示八年的鯨鯊回到自然棲地!同時呼籲海生館發展模擬海洋環境的「虛擬實境」展示教育,以減少實體展示對海洋生物的壓力與迫害。

許多民眾擔心野放後的鯨鯊是否具備野外生存能力?以及野放的存活率等問題。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鑑於海生館曾在2007年「默默」將另一隻鯨鯊「野放」,且未予標識而無法追蹤,保育團體特別請立法委員林淑芬召開兩次「鯨鯊野放工作協調會」,邀請海生館、海景公司、專家學者及教育部、漁業署等單位代表共同討論。確認包括:鯨鯊健康與行為評估、鯨鯊野放中繼站設置及風險評估、衛星標識、野放流程及進度…等事項。海生館並在四月完成任務編組,五月開始馴餌、標識及野放作業演練。此外,為避免增加鯨鯊在野放過程的緊迫,會中決議,將由海生館決定野放日期,並於作業完成後對外公佈。

屏東海生館「大洋池」原設計並無鯨鯊蓄養之規劃。雖為台灣最大「水缸」,但對身長已達6公尺、體重約2噸,並且仍不斷成長的鯨鯊來說,宛若監獄牢房。即使近年來海生館放置浮標「意圖」提醒鯨鯊避開缸壁及礁岩,但窄小的水缸還是讓鯨鯊尾鰭不斷碰撞、磨擦,導致下葉反覆受傷。

自然界裡,鯨鯊白天會待在較深海域,甚至達80公尺深。青、成年鯨鯊游動時大都靠胸鰭後方的身體迂迴擺動行進,但在海生館裡,鯨鯊只能長期、固定的短距繞圈游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表示:沒有人能確定鯨鯊回到海洋後的生存風險,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工圈養環境無法提供鯨鯊基本生長需求及自然行為展現,持續讓牠困在水缸內,絕對是死路一條!立法委員林淑芬與保育團體呼籲,基於環境、生命教育立場,不要再有鯨鯊的活體展示!也請各界祝福鯨鯊回到海洋後,儘快恢復健康與活力,重拾野外生存能力!

相關資料:

[2013/07/10 ] 緊急通知--屏東海生館野放鯨鯊擱淺,搶救中
[2013/03/12 ] 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 保育團體要海生館 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