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兔、實驗鱟 痛苦、犧牲無人知--以學名藥為例,檢視台灣不必要的實驗動物犧牲
https://youtu.be/iyf5zji9oIM◆其他觀看點:兔子熱原試驗的真相(下載1、下載2、下載3)
人類拿動物做實驗,造成動物身心承受外界難以想像的折磨與痛苦。盡管各種實驗都有堂而皇之、不得不然的理由,但面對長久以來的動物實驗倫理爭議,國際間除積極推動實驗動物的3R原則—「替代」、「減量」、「精緻化」外,亦有「拿動物做實驗,所得數據是否精確,得以有效應用在人體身上」的反思。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4日)首次針對台灣實驗動物現況發聲,發表「以學名藥為例,檢視台灣不必要的實驗動物犧牲--熱原試驗應廢除活兔、鱟血的利用,改用人類全血(MAT)等替代」調查報告。研究會指出:現行國產針劑為確定輸液或包材是否含有導致病患發燒的「熱原物質」,不論是使用兔子或鱟血進行動物實驗,皆無法保證能有效偵測熱原,也增加動物無謂的痛苦與犧牲。研究會呼籲衛生署及農委會應配合修訂藥典或相關法規,要求藥廠全面改用人類全血或其他替代方案測試熱原。國科會更應積極推動獎勵我國科學家研究、發展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
根據農委會97~99年統計,藥廠每年使用兔子作為熱原試驗,數量約為400~800隻,若以平均每年650隻計,30年來至少有19,500隻以上的兔子被用在熱原試驗上。若包含其他實驗,每年約使用2萬隻兔子,30年來估計約有60萬隻兔子被用於實驗。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早已核准使用人類全血試劑(MAT)替代兔子和鱟血實驗,國內相關單位不應延宕改革、減少動物犧牲的時機。
![]() |
![]() |
許多實驗兔子終其一生住在狹小的籠舍裡,在反覆施打多種藥物的實驗中度過。(版權:英國BUAV,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兔子是群居動物,卻被單獨關在狹小的鐵籠裡,完全無法和同伴互動。這對無時無刻喜歡聞嗅、啃咬、奔跑、探索環境的兔子來說,無異是相當大的精神折磨,甚至出現刻板行為。(版權:英國BUAV,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兔子被使用於熱原試驗時,其焦慮與緊迫可能影響兔子的生理反應。因此熱原試驗的準確性令人質疑。研究指出,當兔子焦慮、緊迫時,可能使體溫升高,造成實驗人員無法判定體溫升高究竟是因為動物太緊張,還是真的有熱原存在。而長時間的固定也可能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而使體溫不正常的下降,影響實驗判讀。另外,不同的兔種、年齡、性別甚至飼養方式,對熱原的敏感度皆會有不同,而這些變異因子卻完全沒有在藥典中規範,使試驗結果多了許多不確定性。研究也顯示某些會使兔子發燒的熱原,對人體可能不見得有影響,反之亦然;部分熱原雖能使兔子及人體都發燒,其引起發燒的劑量與發燒的程度也並不相似。
從研究會於2006至2012年間進行的2次電話訪查、1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國內針劑藥廠檢驗熱原,採用動物實驗的比例達百分之百。現有25家藥廠中,採用LAL鱟血試驗者共18家(72%),部分採用兔子、部分採用LAL鱟血試驗者為7家(28%)。雖然藥廠改用LAL(鱟血)替代兔子進行動物實驗的趨勢明顯,然而國際間早已認可採用人血(MAT)或其他以人血為原料發展的試驗方法替代兔子或鱟血,除可信度比活兔和鱟血高外,偵測不同種類熱原範圍或效度也比較大。
朱增宏說:1980年代LAL鱟血試劑商品化上市,其原料來源幾乎百分之百來自野生鱟。LAL試劑雖能夠敏銳、準確地偵測出內毒素,卻無法測出非內毒素的熱原,例如病毒、黴菌、革蘭氏陽性菌…的產物。因此,部分醫療產品,例如生物製劑、疫苗等藥物,目前仍無法完全採用LAL試劑,但卻已經可以採用MAT等人類血液試劑替代。
野生鱟被捕捉、上架、抽血後再賣到飼料廠或野放,由於鱟的商業利益如此龐大,許多不肖商人便採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將鱟血一次抽光,有研究指出:縱使沒被抽光血,還是有高達10~20%鱟因抽血而死亡,此外伴隨外在壓力如運輸、保定等流程,死亡率更提高到29.4%。這對成熟速度緩慢的鱟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台灣本島及澎湖、金門的鱟族群數量已日漸稀少,中研院學者更已二次正式行文農委會要求將鱟列入保育類動物。因此,抽取野生鱟血的LAL試劑同樣應該被廢止。
![]() |
|
立法委員林淑芬、田秋堇在記者會上,要求農委會、衛生署、國科會官員應盡速回應民間團體要求,將利用活體動物進行熱原試驗的方式,改用不必犧牲動物的人類全血試劑(MAT)替代方案。(攝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鱟成熟速度緩慢,約十幾年才會成年。台灣本島及澎湖、金門的鱟族群數量已日漸稀少,中研院學者更已二次正式行文農委會要求將鱟列入保育類動物。(版權:蘇銀添,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另相較於歐、美推動活體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乃至中國針對MAT的研究,台灣的成績可說是「零」分,國科會責無旁貸。在美國,係由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NIEHS)等15個政府機關組成「替代方案確效跨部會協調委員會」(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ICCVAM)。根據一份2006年的統計,其於過去10年間花費約1000萬美金,用以協助替代方案的發展與確效。而歐洲替代方案確效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ECVAM)在同樣的期間內,則花了3億美元在替代方案的研究上(Goldberg and Hartung, 2006)。
反觀國內,政府無任何鼓勵措施,亦無相關經費編列,導致我國在替代方案的研發上嚴重落後他國,在這方面的貢獻可以說是「零」。以人血MAT試驗為例,國外已有數十篇甚至上百篇相關文獻,連中國都已跟上國際潮流,正進行此類研究,國內卻幾乎沒有相關論文報告 。主政機關國科會,責無旁貸。
基於國際趨勢、藥品安全、動物福利與生態保育,研究會提出三點訴求:
◆「以學名藥為例,檢視台灣不必要的實驗動物犧牲 -- 熱原試驗應廢除活兔、鱟血的利用,改用人類全血等替代」調查報告
(檔案較大,建議下載後閱讀)
【延伸閱讀】
[ 2013/10/11 ] 行動進展--推動「動物實驗」替代、減量、精緻化初步成果!
[ 2013/08/20 ] 動物實驗—必要之惡? 農委會狂犬病動物實驗核准依據為何? 檢視台灣動物實驗監督管理五大漏洞 杜絕浮濫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