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如何面對或管理校園犬?

2008.09.18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壹、校園犬處理方式比較

 

捕捉、移除

校犬管理

狗群

捉了一隻或一群,另一隻或另一群又會「進駐」。犬隻來來去去數量多而複雜,無法管理。

狗群逐漸建立固定領域,數量可控制,也方便管理。

疾病

進、出流浪的犬隻,常有跳蚤及壁蝨等問題,也容易成為病源或散播疾病的載體。

犬隻受到照顧,有醫療及預防注射,定期驅蟲,維護公共衛生,也減少病原。

髒亂

草叢中常有大小便。愛狗者私下餵流浪犬遺留之廚餘;或犬隻為覓食而翻垃圾等,都會造成髒亂。

可訓練犬隻定點吃飯、大小便及休憩。管理者或義工以飼料餵食,並向全校宣導「請勿任意餵食校園犬」,以免破壞管理制度。

犬隻繁衍

犬隻未絕育,於繁殖季節會造成狗群聚集、爭吵、會繁衍幼犬等,又會引起噪音、攻擊等行為問題。

犬隻不論公母都絕育。

母狗絕育可避免生育及卵巢疾病,公狗絕育可增加穩定性。

狗咬事件

狗群不穩定,犬隻未絕育,個性較不易掌控,狗追人咬人的風險較高。一旦被咬傷,因犬隻未施打預防針,疾病風險較高。

經行為訓練的犬隻行為穩定,較不會發生咬人事件,且犬隻已施打預防針,健康風險可控制。

應同時教導師生了解動物行為及預防傷害的常識。

狗進建築物

可能發生,但無人負責。

可能發生,但可經教導而大幅減少,甚或完全禁止。

狗追車吠人

可能發生,但無人負責。

可能發生,但可經教導而大幅減少,甚或完全禁止。

犬隻吠叫

趕走一隻,再來另一隻

犬隻吠叫原因通常為:驅逐他狗進入自己的領域;母狗發情吸引公狗群聚爭執;或對環境不適應。但也可能發現對主人或人類有威脅的「風吹草動或危險」而嚎叫。觀察、了解原因後,可以適當方式訓練管理,例如:必要時,夜晚將帶頭叫的犬隻關於犬舍。而將犬隻絕育,則可避免因爭風吃醋打架。

生命教育與民主教育

過程往往殘暴,讓人不安是一種反教育。校方行政人員單獨決定作為,不顧愛狗者的感受,也會引起紛爭。

 

將人與動物如何互動的動物倫理觀念帶入校園,在過程中,師生可瞭解動物福利、飼主責任等理念和知識。另外,師生或家長有人愛狗,有人不喜歡狗,如何透過討論、協商達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最佳方案,也是民主參與的學習。

貳、校犬管理的挑戰

動物的問題其實常攸關於人。理想上的校犬制度有以上種種優點,但為何執行起來會困難重重呢?以下幾點是校犬制度常面臨的挑戰:

1. 人事變動:校犬制度的推行與否常需要校長、行政人員、老師、同學甚至家長們先有共識,若缺乏學校體系的支援、或因管理單位換人就改變政策、或主要照顧者不再負責的話,少數師生(或只剩學生)很難在壓力下繼續貫徹校犬制度,常常餵食照顧多日的校犬因決策者的一通捕犬電話,便徹底打擊了有心努力的師生們的決心和訓練成果。

2. 動物行為:校犬制度初期、或有新狗加入時,狗因爭地盤打架、吠叫、受傷醫療、咬人追車等行為訓練等都需要投入一段時間與人力,除了需有固定的訓練者(某位負責照顧校犬的老師、或警衛、或學生)外,常常也需要全校師生共同配合,例如定時定點餵食習慣的訓練,其實就需要全校師生共同遵守不隨意拿東西餵校犬的規定。

3. 人手與經費:照顧校犬需要付出課餘的額外時間,除了日常的餵食、洗澡、驅蟲、預防注射、絕育醫療等都需要投入時間,更遑論訓練校犬了,所以足夠的支援人力相當重要,學校放假或學生畢業時,遞補或替代人手也需要同步考慮。校犬制度的維持通常需要義務付出,飼料與醫療經費也需自行負擔,除非校方願意編列預算支持,否則需透過募款、或成立社團,尋求外界援助。都需相當心力。

4. 主要照顧者的壓力排解和分擔:當校犬發生狀況、或當校園中又發現有人棄犬之類的動物問題,常常讓人很自然的就將這些問題統統轉嫁給校犬制度的負責人或義工們!渠在師生們眼中是動物的天使及專家,有問題不找他找誰?但需注意渠等本身是否也有專業不足或筋疲力盡需要援助的困擾,學校方面適度的給予支持和獎勵、招募更多師生一起分擔、必要時求助專業團體的支援,才能令校犬制度傳承長遠。

參、建議處理和管理校園犬的流程

發現校園犬→徵求鼓勵愛犬義工師生(甚或家長)組成工作小組→嘗試瞭解犬隻來源和可能原因→瞭解犬隻數量、性別、個性、行為生態→提出校犬管理方案(草案、包括經費、人力等)→將草案交給行政人員、班級師生、家長代表分別討論→根據討論意見修改草案→將修改後的草案公布一段時間→成為全校討論通過的方案→全校師生共同遵守→觀察評估調整實際作法→永續經營→發展成為動物福利友善校園。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