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核四,是議題 不是痛苦指數

2000.04.24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前(22)日為地球日三十週年,國內外許多環保團體或有心人士紛紛以各種方式來凸顯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則再度公布其「環保問題總體檢民意調查」,指出台灣民眾的「環保痛苦指數」今年「 再度升高 」。而針對新政府即將上台,這項進行多年的「痛苦指數」調查,今年特別增加了幾項重大議題,包括核四廠、濱南工業區及美濃水庫等。其中關於核四部份的調查結果,環品會指出:「贊成核四」繼續興建的有四成二,認為核四不應繼續興建的則只有二成七,另有三成的民眾沒有表達意見。

據此,環品會表示「既然有較多的民眾認為核四應繼續興建」,新政府不妨讓核四繼續興建,但爭取立法通過廢核法律。而環品會秘書長劉銘龍更直接「建議新政府,可採取用『核四』換核電』的作法。

環品會近年來為台灣環境所做的努力,相當受到肯定。據個人多年的瞭解,劉銘龍秘書長個人對於核四,應該也是站在反對的立場。因此,環品會針對其調查結果所做的解讀與詮釋,似乎另有討論的空間,且新聞報導亦已形成一定的暗示作用,願藉貴報一角提出個人看法,就教方家。

首先,重大經濟開發與環境衝突議題的「民意調查」是否能夠與所謂的「痛苦指數」混為一談?我的看法是並不盡然,因為民眾贊成核四或反對核四是否繼續興建,可能不是因為已感受到核輻射或核廢料所帶給他的痛苦,而是擔心用電的方便與否,或是考慮興廢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甚至是如該調查所呈現的「政黨傾向」所致。因此,痛苦指數與重大議題的民意調查合併,並不見得能夠將問題釐清,反而有可能焦點的模糊。

其次,環品會還特別針對受訪者的「政黨傾向」做了「交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國民黨傾向者:54%希望核四繼續興建、20%贊成廢核四;民進黨傾向者:49%贊成廢核四、33%不贊成廢核四;親民黨傾向者:67%反對廢核四、19%贊成廢核四。這樣的民調似乎和「環境」的痛苦指數不太相干,而是將「環境議題」予以政黨化。

「環保」雖已成顯學,與經濟發展相較,卻絕對不是主流。但民間部門所主動發起的社會改革運動,不應被政黨化的理由卻不難理解。然而,社改離不開政治,非主流的議題易和政治反對運動或在野政治人物結合則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因此,政治人物將環保問題政黨化固然有可能是一種利益取向,但對於環保議題本身而言,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反過來看,環保人士「刻意」要將環保問題政黨化,卻有可能陷議題本身於自縛手腳的窘境。

過去執政黨一向將「核四」視為「既定政策」,其威權不容挑戰,核四問題可說是「被迫」與政治反對運動結合。但如果執政的民進黨或其總統當選人放棄原先承諾的反核立場,也必然會成為環保人士抗爭或譴責的對象。如今,陳水扁既已在選前承諾廢核四,民進黨更將反核列入黨綱。環保團體若是真正站在「監督」新政府的立場,理論上,應該是要繼續督促總統當選人「實踐」他的政見,而不是將「核四」問題「繼續」政黨化吧!

再者,反核四運動已逾十多年,在許多人和團體的努力之下,一方面延滯核四的興建,另一方面也成功的爭取到原來是「最大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背書,可說得來不易。亦可見要將非主流的價值觀慢慢擴散,融入主流價值體系的困難!因此,同樣的民調結果,環品會若是做如下解讀豈不更佳:

1. 既然有2成7的民眾不贊成興建核四,而核輻射、核廢料又不是小小台灣所能承受,新政府應更小心處理,妥善研擬如何善後或評估應否停止興建核四。

2..雖然運動已推動10餘年,卻仍有高達4成2的民眾,認為應繼續興建核四,顯見環保團體的努力仍然不夠,今後,大家應該更加合作努力來推動,而新政府也應該落實政見,加強「非核家園」的環境教育。

3. 有4成2的民眾,認為應繼續興建核四,而且明顯有「政黨傾向」因素在內,這雖與反對黨過去對此議題的介入有關,但也顯見過去政府對於「替代能源」之開發,「產業環保化」、「輸配電效益」之改善不夠努力。以致於民眾對於「非核即非電」的印象仍然無法消除,新政府應加強在這方面的努力。

最後,眾所週知,民調結果受到進行時間、訪問對象的居住地,甚至問題型式所影響,更重要的是,民調結果的解讀,也會影響民調的公正性與客觀( 例如,台灣民眾的環境痛苦指數,也不妨解讀為台灣民眾的環境意識指數) 。政治人物在選舉時濫用民調已令人厭煩,環保問題的解決,環境意識的提昇,畢竟不是選舉。更何況本來就是非主流的價值觀,才需要環保團體的努力。環品會每年所費不貲所做的「痛苦指數」調查,不知是否也有這樣的作用與想法?

作者:釋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