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公關與皮草的蝴蝶效應

2005.03.05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1929 年紐約第五街大道有一場「復活節」婦女大遊行,人手一煙,當街吞吐。那可是當時多數美國人記憶中第一次看到所謂「良家婦女」公然抽煙。遊行的主題是「自由的火炬」,象徵女性爭取自主和公共參與。但後來這場遊行的幕後策劃者 —Edward Bernays 卻承認,他是「拿人錢財替人辦事」,金主則是美國煙草公司的總裁 George Washington Hill 。而早在社會大眾瞭解這場遊行的真正意義之前,它已成功的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不到幾個月,美國仕女公開抽煙的身影已到處可見, Lucky Strikes 這個牌子的香菸銷售量急遽竄升!

這個「案例」據說至今仍被「公關產業」列為必修的經典佳作。

「穿皮草」之所以流行,和公關大有關係!皮草工業的老闆們則是幕後金主。近 10 年來,他們努力想要推動的無非是另一場解放運動,目標則是要消除時尚男女穿戴皮草所引發的良心不安!

譬如,他們想盡辦法取悅頂尖服裝設計師、時尚精品店、仕女雜誌;或是出錢舉辦設計比賽,鼓勵時尚設計的學生們廣泛運用皮草這個「設計元素」;更發展出各種創意十足的說詞,例如,裝扮自由、獨立思考等等, 不知不覺就將毛皮帶回流行大道 , 網羅了更多消費者。

人們也以為毛皮動物在農場或牧場裡,備受照顧、適應良好、一生充滿快樂與愜意。當大限來臨,牠們會被『人道處理』或是『安樂死』,以便獻身給當代年輕、聰明的時尚男女!

問題是,「穿皮草」為什麼讓人「良心不安」,以致於皮草產業必須想方設法消除這樣的不安?

當代國際反皮草運動至少已有 20 年以上的歷史,上一波運動的重點,就環境倫理而言,是 野外獵捕動物問題:野生族群備受威脅,且經常傷及「非標的物種」。就動物倫理而言,則是獸夾造成動物的長時間痛苦,甚至自殘以求脫逃。為了因應這樣的指控,皮草產業開始發展所謂的「人工飼養」毛皮。

但人工飼養毛皮動物還是有倫理上的困境:有些野生動物之所以難以馴化是其天性使然,否則人類從「狩獵採集」進入「農牧」時代以來,不知動過多少動物的腦筋,所謂「農場動物」不至於至今還是以豬、牛、羊、雞、鴨、鵝等為大宗。

另外,毛皮動物通常生性敏感、好動,且行蹤隱匿,在人工飼養環境下,不是出現嚴重的「刻板行為」--不斷繞圈打轉、搖頭晃腦等;就是表現「絕望癱瘓」--因單調、無聊、無助而「動也不動」!

因此,就算全球皮草市場已有 85 %來自人工飼養,歐美國家的毛皮動物養殖業還是備受壓力。 起而代之的則是亞洲 — 中國大陸。

成本低廉的中國毛皮,早已是歐美皮草原料的來源之一。芬蘭一家頗負盛名的毛皮拍賣商 Saga Furs of Scandinavia 最近 即公開宣稱,將於四月份的拍賣會上供應 40,000 隻來自中國的水貂皮。所謂「時尚名媛所穿皮草,是以歐美進口為主,符合歐美動物福利先進國家的相關法令,屠宰方式也較人道」這個說法,並不具說服力。而時尚名流、達官顯貴引領風潮的影響力,絕不會僅止於「高級社交圈」!買不起歐美高價皮草的普羅大眾,對於中國大陸「價廉物美」的皮草自然趨之若鶩。因此,問題不在於合不合法,從哪裡進口,而是是否具有「示範作用」、是否堅持繼續做殘害動物的幫兇!

皮草是動物防寒的天然衣物,卻成為許多「高級」時尚名人的奢侈品。穿戴皮草, 並非生命維持所必須,只是 炫耀財富與美麗,卻促成慘絕人寰的動物殺戮,更是人類文明的恥辱。 歐美皮草消費國、加上亞熱帶、甚至熱帶國家,能源消耗更將因為人們追求「美麗與奢華」而增加更多不必要的負擔。

自然科學中有所謂「蝴蝶效應」,意指小小的「擾動」在經過無數「影響力的遞增」後,成為千里外風暴形成的因素。我們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何嘗沒有這樣的蝴蝶效應! 台灣社會家暴、虐童、自殺事件層出不窮,歸根結底還是社會上有許多人缺乏對他者生命痛苦的敏感度與行動力。堅持穿戴皮草,不僅是「高貴與美麗」的缺陷,更是對動物生命痛苦缺乏敏感度與同理心的表徵。

作者:朱增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