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農場動物福利:環境運動失落的一環

2004.07.3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前言

動物倫理,或是動物保護運動,相對於環境保護而言,很容易被當作是「婦孺之事」、狗狗貓貓的,遠不如「環境生態」問題來得胸懷大志、眼光長遠。不過,近年來「世界展望(World Watch)」已不斷關心「工廠化」或集約畜牧(Factory farming, Intensive Farming)對環境與動物的影響,英國地球之友(Friend of Earth)更加入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IWF)所提倡的「少吃肉」運動(Eat Less Meat)。

一向以改善農場動物福利為職志、致力遊說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動物健康組織(OIE)、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機構重視農場動物福利的英國關懷世界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 CIWF),對於環保運動長年來忽略農場動物福利的現象,還頗有微詞:「儘管工廠化畜牧對環境的威脅如此明顯,環保團體加入反對工廠化畜牧戰鬥的行動是緩慢的」。

本文基本上是以CIWF論述集約飼養對環境的影響為藍本,說明對動物福利產生危害的(肉品)生產方式,不僅是一種制度性的「虐待動物」,對環境也是全面性的剝削。關心環保的朋友們,何妨從「少吃肉」開始,一方面認識農場動物福利與肉食安全和品質的關連,一方面也嘗試瞭解維護農場動物福利對環境品質和生態永續的重要性。進而,加入反對「工廠化」畜牧的戰鬥行列,以行動彌補環境運動失落的一環。

何謂工廠化畜牧?

工廠化農場(集約飼養-Factory Farming)指大量生產及屠宰家禽及家畜,以做為人類的食物或衣物,其生產系統環境設計與管理的重點僅考慮成本與處理效率,而非相關的動物福利,因此造成眾多問題。

但這些問題不僅只與「動物福利」有關。

密集圈養的環境條件與管理有違動物福利,會造成棘手的問題,主要也是因為密集圈養法會對人體健康與環境造成危害。工廠化農場在接受「是否成功」的評估時,也必須考量一些隱藏性的成本,不能只看短期的經濟與生產利益。

現代密集圈養法最早始於1950年代,當時僅用於家禽與酪農牧場的飼養,動物從原本的戶外環境移至圈養設備中;到了1960年代時,密集圈養法也開始用於肉用家畜的飼養上。現代業者極度依賴基因控制與品種改造的科技,以圖避免在非自然的圈養環境中勢必會發生的結果,例如病毒性疾病、同類相殘、健康衰退的緊迫壓力(stress)、以及重複性異常行為。經濟因素促成科技化、專業化、工廠化集約農場的興起,而業主通常是大量生產與販售食品的大企業。

工廠化農場的環境條件差異極大,視密集飼養的動物種類而定。酪農業與養雞業通常會令人聯想到親切美好的田園形象,例如「牛奶對你有益」以及「放山雞」等,但它們剛好跟現代的工廠化農場形成鮮明對比。

家禽在工廠化農場的飼養方式更為密集。牠們的生活環境擁擠不堪,而且必須切除嘴尖,以免互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為,就是在孵育產蛋母雞的過程中,所有小公雞都會遭到棄置。業主會把這些小公雞活生生地用瓦斯毒死、或是丟進塑膠袋裡讓牠們窒息死亡。小母雞則被送進環境條件很差的格子雞籠餵養系統。

有些人認為,工廠化農場對動物有利,因它能保護動物不受掠食動物之害,又能穩定地供應營養均衡的飼料與乾淨的水。然而這只是人類身為掠食者,而剝削「他類」動物的藉口,否則,「以工廠化農場來飼養人類對人類有利」的說法也應該可以成立。工廠化農場的密集飼養法,最初是在「動物可無限利用」的假設下引進的。如今在許多不同的倫理層面上,已經引起愈來愈多的關注。

而即使是從經濟效益的觀點來看,集約飼養工業也必須關注到動物的福利。例如,業者一方面表示:「隨著人類對動物經濟價值要求的提高,豬隻高度集約式生產勢在必行」,另一方面,也強調「一般人為求得高效率的生產,多把重點放在豬舍系統上,卻不知足以影響收益的,是飼養者對豬隻的照顧是否週到,同時要避免豬隻受到任何的緊迫」、「豬舍是豬隻終其一生都要接觸的地方,其重要性實不容忽視。例如當地板表面令哺乳豬感到不舒適時,仔豬覓食的活動就會相對減退,如此自然會不利於其生長」(註:<飼料並非唯一的抱怨對象>力漢企業網站91.4.19摘錄) 。說明環境與管理對於動物福利與產業利益息息相關。

何謂動物福利?

1964年英國露絲.哈里遜(Ruth Harrison)女士出版《動物機器— 新工廠化農場工業的真相(Animal Machines:An Expose of the New Factory Farming Industry)》一書,介紹規模龐大、高度密集的畜牧業,其描述與一般民眾喜愛的田園農家形象大相逕庭。哈里遜創造了「工廠化農場」(factory farming)一詞,來形容這種新產業,認為此產業對利潤的重視、甚於對動物的關注。

為了回應哈里遜的書所引起的回響,英國政府成立「布蘭貝爾委員會」(the Brambell Committee)提供諮詢,並聽取證詞和造訪英國各地的農場。

1965年布蘭貝爾委員會在呈給英國政府的報告(Brambell Committee Report)中提出「應賦予動物某些特定自由」的想法,建議所有農場動物至少必需要有「足夠的行動自由:能夠輕易地轉身、整理毛髮、站立、躺下與伸展四肢」等。提供動物這些自由的要求,多年來,早已併入英國農業部、漁業部以及適用於農夫和其他人的「食物福利法」(Food Welfare Codes)中。

在布蘭貝爾委員會的報告發表多年後,畜牧業仍持續採取密集圈養法,並在此過程中造成更多的動物福利問題。其所受到的批評主要與下列三點有關:(1)動物健康,(2)疼痛(pain)與挫折(distress),以及(3)行動與其他動物的互動受到限制,包括因畜牧系統的空間太過狹窄或缺乏刺激,而受到限制的社會行為。除了這些問題以外,其他令人擔憂的問題尚包括:施加在動物身上的藥物與抗生素,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以及大規模的動物生產對環境可能造成潛在的負面效應。

1992年英國政府所設獨立運作的「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更詳列所謂「五大自由」的條目如下:

1. 提供容易取得的乾淨飲食,使動物得以維持良好健康及精力、免於饑餓和口渴的自由。
2. 提供適當環境,包括居所和舒適休息區,使能免於「不舒適」(discomfort)的自由。
3. 藉著預防措施或迅速的診斷及治療,免於疼痛、疾病或傷害的自由。
4. 提供足夠空間、適當設施以及同種動物為伴,使能表現正常行為的自由。
5. 確實避免引起精神上的痛苦之情況或處置,使能免於恐懼及挫折(distress)的自由。

這些自由,被認為是任何對動物負有照顧責任的人,所必須做到的。另外,也進一步說明如果飼主能做到底下這些事,動物福利會更好:

細心和負責的計劃和經營。
有良好技術、知識和良知的畜牧管理方式。
適當的環境設計。
體貼的照料和運送。
人道屠宰。

這些自由,指出了動物所必須適應的重要環境因素,以及人們對動物所負責任之基本要求。

近十多年來,許多動物福利先進國家已經針對農場動物福利,制訂範圍廣泛的規定。在歐洲,歐洲委員會(the Council of Europe)與歐洲共同體(the European Community)發展出農場動物照料的必備條件,再由各會員國自行立法規範。加拿大和美國等其他國家,則主要採取實務規範或指導綱領來規範業者。

農場動物福利在畜牧業發展方向上所扮演的角色,將取決於經濟與社會各項因素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例如民眾對動物的態度、環境與食物安全的考量、經濟力量、以及都市與鄉村社區的結構等。

集約飼養既已行之有年,動物福利先進國家推動農場動物福利的法令規範與改善政策的依據,必須是來自科學的研究與報告。此一趨勢也就帶動畜牧學、動物學、動物行為學、以及農業經濟學等傳統學科在動物福利科學方面的發展。

動物福利科學的角色是要提供動物的生物學知識--包括牠們的感知和心理功能、牠們的需要和喜好、牠們對各種處境的反應等等;這些知識,能夠幫助產業界與政府以一種比較有科學根據的方式,對動物福利的議題做出決定。動物福利科學也希望能更進一步,毫無疑義地證明某個情況下的動物福利肯定是比另一個情況好。

1976年紐西蘭籍科學家Ron Kilgour提出<心理學對農場動物行為知識的貢獻(The Contributions of Psychology to a knowledge of farm animal behaviour)>一文,率先指出動物福利科學的研究應以「動物的觀點(animal’s point of view)」為之。影響此後評估動物福利的研究取向與方法甚鉅。

畜牧革命

集約畜牧是畜牧工業將肉品產量極大化的結果,但同時也是一個仍在繼續發展的過程。這是一種以需求為導向的畜牧革命。在可預見的未來20年內,畜牧產品產量與需求的大量增加,主要將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但這卻和環境問題的「原罪」:人口增加息息相關。例如,2050年中國人口預測將增加6億,印度增加3億。2020年後,開發中國家所生產的肉品將佔全球總產量的61%。雞肉將是窮人翻身之後最先吃得起的肉,豬肉則似乎是華人區餐桌未來普遍可見的菜餚。然而,畜牧革命固然可以生產大量價格低廉的肉品,其對環境的破壞可也是「規模空前」。關鍵是:集約飼養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兩端」都不是「可持續性」的農業生產制度,對環境與動物福利都造成極大威脅!

集約畜牧簡史

二次大戰後,工廠化畜牧能夠「發跡」,其實是許多科學與科技進展的結果。,首先是維生素D可以人工方式添加在飼料中,而不一定要在陽光下才能合成;其次是抗生素可以使特定傳染病的蔓延降至最小,代表大量動物可以一起在室內畜養。如此一來,飼養、供水與處理的方式也更加容易機械化,進而降低對人工的需求。在室內環境中,營養、溫度、光線、與動物健康也更容易監督和控制。再加上為了獲得生產特性(production trait),而運用更加複雜的方法來進行遺傳選擇,這些因素都提高了畜牧業的經濟效益,但是動物的許多行為也會受到抑制,動物與人類管理者之間的接觸也變成極少。在當時,「集約」式飼養被認為是維護食品安全,以及生產較佳食物的捷徑。政府更透過各種政策來發展和支持。包括:對動物而言,保證價格,鼓勵大量餵飼,推廣動物用藥。對飼料作物而言,則鼓勵大量施肥,使用大量殺蟲劑,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增產報國」。

工廠化畜牧意味著「在枯燥乏味、非自然的環境裡,動物被高密度的囚禁」。而農牧方式在過去半個世紀來不斷強調食物產量結果則是:環境付出「高額」代價。

集約畜牧是高耗水產業

科學家預測未來25年間,地球上將有1/4的地區會有嚴重缺水的現象。而「工廠化」畜牧由於是高度耗水的產業,無疑會加速水資源耗竭的提早到來。在畜牧工業,不論屠宰場或飼料生產都需要大量的水。據估計,生產一公斤的牛肉需要一萬公升的水,而生產一公斤牛肉所需要的水是生產一公斤小麥的100倍。

以華人而言,豬肉和雞肉是肉品消費的大宗。關心環保運動的團體或人士,不妨從華人的肉品消費量中探討每一公斤豬肉或雞肉所消費的水是多少?

集約畜牧也是高耗能產業

高產出的動物需要高蛋白質與高能量的飼料,而全世界超過3分之1的玉蜀黍最後是被集約畜牧的農場所消耗。這還牽涉到環境正義問題,玉蜀黍是許多人口的主食,但是敵不過更有富有人口(肉食需求)的經濟力量,有超過35%的可耕地用來生產動物飼料。而為了餵食大量「畜牧工廠」內的大量「動物(肉品工廠)」,飼料作物的生產也需大量化,從而在生產,運輸,和加工的過程中加速對資源的耗用。同時,飼料的大量需求也加速農業的集約化,進一步造成對水和土壤資源的傷害,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更深入探討之後,科學家也發現,
集約農牧依賴大量礦物性能源(fossil fuel energy)以維持其機轉,不折不扣是一個高耗能產業。

集約畜牧是一個高污染產業

台灣養豬業對河川的污染全球知名。其實不僅集約養豬是河川保育的大敵,整個工廠畜牧所造成的水污染還包括:飼料作物生產所需肥料素的流露,殺蟲劑或除草劑流入排放水或是地下水。畜牧本身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臭氧層破壞,全球暖化,和酸化(排泄物釋放—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和氨)等。

據估計,全球工廠化畜牧對溫室效應氣體的「貢獻」是5-10%。1960年以來,全球氮肥的使用增加了6.9倍,磷肥增加3.5倍。

兩種主要作物的生產--全球銷售量最高的大豆和玉米, 則是工廠化畜牧大量使用殺蟲劑主要元素。另外,飼料作物生產過肥造成土壤中氮分子過量,加重酸化,也提高了水中硝酸鹽的含量。而化學肥料和殺蟲劑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傷害

集約畜牧間接破壞森林與棲地

台灣畜牧業的成本高昂,而最主要的成本則是必須仰賴進口的飼料。因此,飼料作物對森林或野生動物自然棲地的破壞,並不容易被國人所體認。但從地球村、生態公民的觀點來看,飼料作物的生產與擴張影響土地的利用與生物多樣性,雖然不在台灣,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避免成為加速破壞地球森林與野地的幫凶。

為了提高飼料作物的產量,必須開拓更多土地,土地的清理則造成生態的失衡– 森林,叢林,壕溝,草地,各種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流失,非目標物種(non-target specie)會被「拓荒」、火燒山林、大量使用農藥等行為所波及。

集約畜牧危害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大量化畜牧需要大量化飼料作物。由於單一作物生產,土壤與植物的生態系統的改變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由於水污染或是優氧化造成水生資源,特別是魚類資源的流失。就動物本身而言,高產量品種的引入,也會造成農場動物馴化品種多樣性(及其對氣候或疾病等之特殊適應性)的流失。雖然有些國家已經採取行動以扭轉這樣的趨勢(包括台灣)但是「本土種」的推廣還是難以免於「工廠化」畜牧的命運。歸根結底,還是農政單位為「信仰」集約飼養無法自拔所致。

潮流逆轉!

然而, 自2000年開始,集約畜牧的始做甬者--歐洲國家的政策制訂者「覺醒」過來,紛紛「遠離集約農業」。政治人物或是畜牧學者對於「集約飼養」的信仰當然不是那麼容易被「救贖」成功,「遠離集約畜牧」成為趨勢其實有賴於下列幾項因素:
1. 有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報告發現:政府持續支持「集約飼養」其實是在付出一種「不可持續性的支持成本」。
2. 由於動物福利與有機運動的推廣,公眾意見取向漸漸有利於「(對動物與環境)有善(的)農業」。
3. 集約畜牧帶來人類健康風險—尤其是狂牛症爆發之後。
4. 集約畜牧對環境的破壞已經「罪證確鑿」。

舉例來說,用以生產便宜動物產品當食物的系統已被視為需要付出龐大外部成本,而光是英國就要2.3兆英鎊的支出。

平等與公平

當歐洲的政策制訂者漸漸傾向不對集約畜牧做「政策性」支持後,資本家與跨國企業並沒有束手就擒,他們開始轉向,就像許多「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隨著全球化流竄到「低度環保水平」國家一樣,集約畜牧也紛紛前往亞洲「動物福利落後」國家尋找「第二春」,繼續想辦法供應已開發國家鉅大的動物產製品消費。以乳製品而言,已開發國家占全球人口20%,卻消費全球80%的產量。畜牧革命:仍然繼續嚴重威脅著全球食物安全與環境的可持續性。

工廠化畜牧的替代選擇

集約畜牧「造惡等身」,不過並非沒有救贖之道。在動物福利先進國家,自由放牧與有機畜牧正在逐漸發展利基市場。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的放牧式養豬 – 其實不僅可以具有相同的生產力(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認為「自由覓食系統(Scavenging systems)」比囚禁系統更成功),寬闊的土地也可以發展出對動物友善的解決之道:例如母豬群飼,棲架式蛋雞舍等。而自由放牧或有機(友善畜牧)也可以增加勞力的投入,促進農村就業,其較為低耗能的飼養系統,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也有正面貢獻。

行動!

有許多契機足以讓我們決定遠離「工廠化」畜牧 ,其中之一,可能最有影響力的契機則是--21世紀議程 :永續農業與鄉村發展。可行的行動包括:
1. 對於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廠化牧場,制訂對其環境與社會經濟影響的詳細評估。
2. 加強對畜牧場的管理,例如對動物數量,以及畜牧系統廢棄物或是排放量的限制,以及強化健康與安全法規。
3. 環境成本應予內部化,引用環境稅概念。
4. 徵收畜牧業廢棄物排放費。
5. 透過各種管道教育農民:應用更有效的管理,以推廣公共區域放牧,而不必求助於「囚禁」式的畜牧系統。瞭解和掌握永續畜牧生產的精神,以較佳畜牧管理(GAP)方法來經營畜牧場。
6. 制訂有機畜牧基因多樣性維護計畫。
7. 畜牧研究單位將研究焦點轉移到人道(符合動物福利)且永續的畜牧方式。
8. 各種認證或保證制度應引進具體動物福利與環境友善的評估項目,甚至將動物福利與環境保護列入優先選項。
9.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政治的行動,我們需要環保人的加入,用你們的聲音給「改變」壓力!

結語

農業系統提供人類維生的資源:食物與營養,以及其他廣泛的利益:環境與景觀等。而農業系統的可持續性利用,在於其每一部份功能的發揮是基於相互協調或合作,而不是以犧牲某一部份為代價。1994年英國Silose 研究所即曾提出農業系統中畜牧生產(Livestock Production)的維持有賴於四個面向(共8個要素)的整合:
福利:包括人與動物的福利
生態:包括環境的保護與生態系的維護
經濟:包括農村社區經濟與產業的利益
食物:包括食品的安全(衛生)與以及品質、保存(Silose Research Institute, UK. 1994 轉引自《Farm Animal Health and Well-Being》,Minnesota Planning Agency Environmental Quality Board, 2001)等。(見圖)

環境倫理與動物倫理容或有扞格之處,然而何妨「先聯合打擊主要敵人」,即使「動物福利」不是環保團體或人士的主要價值抉擇,從集約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來看,也不能坐視這「失落的一環」繼續失落下去。

參考資料:
1. CIWF,<集約飼養對動物與環境的危害>簡報,Janice Cox, 2003。
2.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錢永祥、彭懷棟、陳真等譯。桂冠,2001。

作者:朱增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