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把雨傘留給蚯蚓?(摘要)-從動物倫理對佛教及「愛與慈悲」的挑戰,談「佛法」的實踐

2004.04.20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關鍵詞:動物倫理、實踐倫理、緣起、三法印、三處觀、六道輪迴

摘要:三法印:無常、無我、涅盤寂靜,由佛法「緣起」思想所衍生;是「判斷佛法是否究竟」的重要教義。學佛者以此三印來衡量佛法。

「緣起」是指一切諸法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非有獨立之自性,為佛陀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乃佛陀對於主張「個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諸論點的否定,為佛教之基本原理。

從緣起的觀點來看,佛法本身其實只是「實踐倫理」,「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之事或物,都沒有『我』更沒有『我們』」的「自性」可言--其所實踐的標的、方法當然也是「無自性」,「沒有主義」。

將「佛法」的實踐與「動物倫理」的實踐結合,首先應該在「人與動物互動的想像關係」上,將佛教輪迴與業果的論述,回歸到人的世界上。也就是說:人類動物的「非善」不必再透過非人類動物的受苦來呈現。我們現在也已瞭解,動物有動物們自己的世界。尊重「多樣與歧異」正是佛法的優良傳統,現在正是調整論述,將動物還原到動物自己的世界的時候。

佛陀曾將業與輪迴說予以「淨化」、將印度四姓制度的「階級差別」予以取消,現在佛教也可以將動物是「人類罪惡所感招」的說法予以淨化,進而取消「人與動物之間的階層差別」。

當動物倫理挑戰傳統社會人與動物互動的知識與權力運作關係時,「愛與慈悲」將會是後者的「擋箭牌」或是很容易就披上的「外衣」。如果沒有知識與權力做為後盾,「動物倫理」以及「愛與慈悲」都會空洞化。而即使有知識與權力的支持,如果沒有撥開「愛與慈悲」的擋箭牌或是外衣,動物倫理仍將受到扭曲

佛法支持的不是「動物倫理」,而是「動物倫理」的實踐。佛法的信仰者不信仰哪一種「動物倫理」(或是「愛與慈悲」),其實踐與思考動物議題的立足點只在於哪一種因緣條件(包括在哪一種「人與動物關係」)下能落實實踐「動物倫理」(或「愛與慈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