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獸醫在流浪犬問題上的角色與抉擇-從寵物絕育的推廣談起

1999.11.27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根據資料,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今年編列了1仟4百40萬元的預算,希望在明(89)年底之前,補助1萬1千隻家狗做絕育手術。其中公狗3,000隻,每隻補助800元; 母狗800隻,每隻補助1500元。

這項計劃是根據「台北市棄犬處理方案」而來,其目的是要減少狗口過多的壓力,減少犬隻因找不到好主人而被丟棄在街頭的可能性,同時,也間接減少犬隻罹患生殖器官產生病變的機會。

推廣寵物絕育計劃的目標,是以母狗每年生產兩胎,每胎平均有4隻幼犬存活來計算,到明年度預計可減少6萬4仟隻狗的出生,相當於每年台灣流浪狗被“處死”的帳面數字。這當然只是最基本的計算而已,如果這些小狗出生之後,不幸被丟棄,或是在被丟棄之前,繼續繁殖,累積起來的數字就更嚇人。

但政府以一年半的時間推廣1萬1仟隻狗的「家庭計劃」,比起全台北市民所飼養的犬隻(約20萬隻),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1440萬元的絕育推廣經費,只佔該年度全部經費1億3仟4佰4拾萬7仟元的 10.7% , 也是「杯水車薪」!比起50.4%( 6仟7百7拾萬)用於犬籍及晶片植入的推廣來說,就減少流浪犬、減少最終被人類處死犬隻數量此一目的而言, 資源分配的比例也不是很恰當!

通常獸醫師為狗進行摘除子宮、卵巢或睪丸的絕育手術,其費用大都在政府補助金額的一倍以上。政府為減少流浪犬所帶來的社會代價,以公帑補助犬隻絕育,固然有其正當性;民眾養狗基於受益者付費的原則,負擔一半以上的費用,也是應該。但是扮演人與動物互動關係之橋樑,站在動物保護人道教育最前線,提昇飼主責任關鍵的獸醫,可以在此問題上發揮什麼功能呢?

以台北市的「寵物絕育」推廣計劃為例,如果台北市的獸醫院能夠配合同步發動 「 優惠方案」,並進行提昇飼主責任教育的宣導,政府編列杯水車薪般的經費,就可以獲得加乘的效果。

不過,類似「獸醫在流浪犬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獸醫參與改善流浪犬問題對獸醫自身的利益有何利弊得失 」 的問題,卻曾在今(88)年 10 月21及22日,在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sofia)所舉行的第二屆同伴動物福利國際研討會上,受到廣泛的討論。

例如:流浪狗如果減少,甚至沒有了,獸醫師的收入是否會減少?動保團體及政府在各地推廣寵物絕育,會不會滅少寵物的數量並進而減少到獸醫院看病犬隻的數量?等。

這個議題的討論有一個焦點,就是:動物保護運動的訴求對象與獸醫院的顧客有沒有重疊,或者重疊性高不高?如果重疊性高,表示「寵物」數量的減少,的確會減少獸醫院的「顧客」。如果重疊性不高,或者近乎於零,表示動物保護運動的訴求對象,可能原本就不會是獸醫院的客戶。

換句話說,飼主責任的提昇與流浪狗的減少具有一種「辯證的關聯性」。而責任飼主的增加,意味願意帶寵物去打預防針、看醫生,而不會任其自生自滅,或丟棄街頭的人也會增加。

因此,儘管在初期,寵物數量的「總數」是減少了,但是前往獸醫院看病的狗卻是增加的;而原本就會到獸醫院的飼主,也會因為整體社會氛圍對動物福利的重視程度提昇,而增加前往獸醫院請獸醫照護其動物同伴身「心」的機會!

就政策的比較而言,寵物絕育比「犬籍管理與晶片植入」對流浪狗的來源和數量上的抑制,更為有效而直接。以美國寵物絕育推廣組織(Spay USA)在會議中發表的資料為例: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在1993年安樂死11500隻流浪貓狗(此一數字已維持10年以上)。1994年起,終結寵物過剩組織(Solution to End Overpopulation of Pets)開始在該州推廣寵物絕育計劃,自此,安樂死數字每年不斷下降,到了 1998 年,已減到5000隻,也就是說,在5年內,無辜犬隻的死亡減少達60%以上。

美國平均公私立收容所內犬隻找到好主人(不會被二度遺棄)的比例,遠遠高於我們台灣!以肯塔基洲,傑佛遜市(Jefferson County)為例,大約20,460隻貓狗進入收容所,其中1,246隻被飼主領回,佔6%,而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被認養的數字是3,825隻,佔 19.9%。而且,在嚴格的過濾評估及追蹤下,認養者也都是較有飼主責任觀念的個人或家庭。

有關安樂死的論辯,也許沒有終止的一天,也許,也不須要有終止的一天。但透過這樣的討論,也許有助於獸醫在流浪狗問題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作者:釋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