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剝開道德的外衣-從動物的安樂死說起

2000.06.01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 台大獸醫學系教授 葉力森-

  因為隱誨和禁忌,長久以來很少有人能夠理智的正視死亡,或有能力規劃自己或他人的臨終品質。但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來,因為觀念的開放,安樂死的討論遂逐漸的浮上檯面,但是因為諸多社會、道德、法律,甚至宗教的價值約束,目前它仍然受到極大的爭議,而二十世紀納粹德國的種族屠殺,更為"安樂死"蒙上了污名,人們往往在不了解安樂死的本質之前,就先全盤的否定了它。但是我們若無法剝開這些文明的重重包裝,實在無從探討安樂死對於病患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已經有一些成員,長久以來都有接受安樂死的"選擇",並且得到法律的保障,牠們便是我們家中的寵物。這些所謂的同伴動物在人類的身邊,扮演著不折不扣的家庭一份子的角色,對於牠們,我們通常不像對待人類需要經過那麼多的價值巧飾,使得這樣的關係反而益顯真實。如果您覺得人會思考,有自我的認知,怎能與動物相提併論,那麼請比較一隻導盲犬與一個植物人的思考與認知,或許有助於您打破物種主義的藩籬。我試著由一個獸醫的角度來探討與介紹安樂死對於一個生命個體的意義,應該是相當合適的。

  依照希臘名醫希波克拉提斯的誓言,人類醫師的兩大責任分別是延長壽命與減輕痛苦,但是當兩項使命發生衝突時,便出現矛盾。對於患者來說,獸醫所扮演的角色與人醫並不相同,為患者施行安樂死,也較沒有先天的束縛。當不再考慮道德的、法律的、社會的理由,安樂死對於患者個體與其至親的直接影響,有許多都可以由寵物的安樂死來觀察,事實上對病人本身真正有意義的,也僅僅是這些而已。

  安樂死的原始定義是"安詳無痛的死亡",它是一種非自然的,由外力所造成的死亡,而與其原因及動機都沒有關係。但是在人類的醫學上,因為各種價值的約束,通常會採用較為狹隘的定義,例如美國安樂死協會便把安樂死定義為"為終止強烈的生理痛苦,以無痛的方式結束生命",即只有垂死的病人才能作安樂死的考量。在獸醫學上來說,動物所採行的標準則寬鬆的多,也更符合其原始的定義。目前社會大眾對於人類安樂死的分類,第一種是由自己意願所主導的,這一類的安樂死,無論是否有人協助,基本上其本質均為一種自殺行為。第二種則是由他人所主導的安樂死,為對於失去思考或表達能力,又長期受到身心痛苦的人,施行所謂的加工死亡。這一類的安樂死則與動物的安樂死相當類似。

  動物的安樂死不能一概與人類相提並論的另一個理由是,畢竟許多寵物在家庭中的地位無法與人類的成員完全一樣。根據統計,與主人關係不夠親密的動物,較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遺棄或遭到安樂死。這些狀況包括於衝動購買又不符合主人期望的寵物、主人生活型態改變、主人生病或死亡、動物的行為問題,以及其他微不足道的理由,例如掉毛或弄髒地毯等等。因為這些動機所施行的安樂死如果在人類的社會中出現,將不折不扣的被按上謀殺的罪名。即使是在獸醫師的立場而言,通常也很不願意為這樣的健康動物執行安樂死。

  至於出發點為終結動物的痛苦,或將年老垂死的動物安樂死,則是獸醫經常執行的業務。自然死的過程可以是非常痛苦而漫長的,無論對於主人或動物來說,終結這樣無謂的痛苦或折磨,對兩者或許都有好處,至於動物要受到多少痛苦,才應該考量執行安樂死,對於每一位主人或獸醫來說,都存在著不同的思考,絕對不是容易的抉擇。

  對於獸醫來說,為動物執行安樂死,可能是業務中最有壓力的部份,但也可能是最有收穫的部份。對於動物來說,安樂死是生命的終結,應該是安詳的過渡過程。對於主人來說,寵物的安樂死同樣也有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獸醫在處理動物的安樂死時,除了動物的福祉之外,事實上也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在處理主人或其家庭成員的問題。

  在決定為動物執行安樂死之前,有許多的考量,尤其是在考慮是否應該因為健康以外的原因而將動物處死時,我們需要先了解為其再找到合適主人的可能性及機率;而且依照動物保護法,只有在動物收容所中的寵物,才能因為無人認養,且數量過多而執行安樂死。至於痛苦及生病的動物,或治療無效的末期動物,我們需要考慮動物身心痛苦的程度、疾病的預後、治療方法的代價、主人的財務狀況、時間、情緒、動物受苦的時間、有無痊癒的機會等等。

  對於極度年老的動物,如果動物失去控制大小便的能力,不但主人困擾,對於愛乾淨的動物也很挫折。如果動物仍然健康,但因為行為或意識改變,而變得會兇、亂叫、不安,也常令主人困擾,而可能會面臨安樂死的考慮。何時是安樂死的正確時間,隨著動物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通常主人愈視動物為己出,下決定就愈困難。當動物福祉的考量與飼主的意願或能力相衝突時,獸醫應該教育並且適當引導飼主,在考量動物最佳福祉的狀況下,衡量情事,作出最好的決定。

  獸醫師在很多時候,可以協助飼主作是否進行安樂死的決定。一般來說,除非動物真的是極度痛苦或重傷,應該儘量讓動物有機會痊癒,主人也可以從動物的角度,考量牠是否還能夠有機會享受生命 (顯然每個人的享受層面非常不同) 。我們可以說動物失去大小便的控制能力、呼吸困難,以及對於吃喝失去興趣,都是生活品質低落的象徵。沒有心理準備的主人在作事關生死的決定時常需要較多時間,應該在不威脅動物福祉的情況之下,讓主人來做最後的決定。有時請飼主獨立於親友之外作決定,也是一個好主意(親友通常會建議主人早些讓動物走,以使生活恢復常軌,但人類的安樂死剛好相反,親友或社會往往會責怪作出讓親人安樂死決定的人)。

  與人類的情況類似但原因不盡相同的是,有的主人最後仍會決定讓動物自然死亡,但是動物在家中自然過世並不代表家人能在關鍵的時刻陪在牠身邊,除非主人能夠專職照顧動物,不然大多數動物還是會孤獨地死去。安排好的安樂死則可以確保動物能安心且安詳地在主人懷中死去。

  在作好安樂死的決定之後,獸醫師應該向飼主詳細說明程序,並且預約執行的時間。一個好的安樂死,應使用適當的鎮靜及麻醉藥物,以及在適當的環境中由有經驗的人員來執行,如此無論對動物或主人來說,才能達到一個平靜而且安詳的過渡過程。對於生者來說,下決心讓心愛的同伴在特定的時間接受死亡,的確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但是如果過程順利,這些有責任感的主人反而在日後對於動物臨終時的無痛與安詳,感到安心。

  對於獸醫師來說,安樂死也不是沒有壓力的,尤其當對象是一隻健康的動物,或是你早已熟識的病患,這樣的壓力尤其沉重,考量與飼主間的長期關係以及良好的專業品質,獸醫在執行安樂死的時候,既要表現關懷與愛心,又不能讓情緒失控影響專業品質,而且到目前為止,為動物安樂死的獸醫師,無論個人的標準為何,或多或少都需要具備一些不被社會祝福的道德勇氣。台灣的人類醫師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作這種道德判斷的必要與負擔,但對病患來說,作為一個人類病患或者是一個動物病患何者在臨終時較無痛苦呢?

安樂死執行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