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從收容留置開始 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行動參與 從1949以來 政策建言 討論與回應 最新消息 捐款支持
  • 看事件
  • 看法規
  • 看施政
  • 2011年收容所相關事件  : 病死率高 收容所疫情拉警報
     

    2011.10.08

    中央社( 國內財經 )

    -動物保護專題之三

    儘管動物安樂死備受爭議,不過,根據調查,由於環境不佳,台灣動物收容所自然死亡比率其實遠高於安樂死,在疫情升溫下,收容所環境改善刻不容緩。

    流浪貓犬議題向來受社會關注,主要爭議可說一直是安樂死問題。然而,根據調查,收容所動物「自然死亡」的數目,其實遠高於安樂死。

    收容所所謂的「自然死亡」,通常就是病死,因為目前全台灣收容所環境都太差,在犬瘟等傳染疾病蔓延下,大部分動物根本不用等到安樂死即步向生命終點,也讓現在收容所淪為「不花一顆子彈」、連安樂死經費都不用花的「等死所」。

    根據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調查,台北市動物保護處統計,民國96年開始、近 4年多來,收容動物的死亡率幾乎都在5成以上,只有去年降到4成7,今年 1到8月也高達52.3%。至於安樂死的比重,動保處長嚴一峰表示,不到死亡率的一半,例如去年是22%,今年前8月則約16%多。

    尤其,跟台灣許多其他縣市政府的動物收容所相比,台北市的條件已相對好很多,死亡率仍這麼高,凸顯收容所不能再只是將動物抓進去安置,再決定安樂死與否;應參考先進國家作法,建立具有衛生、醫療與隔離的專業收容環境,恐怕才是現階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流浪貓犬問題。

    嚴一峰指出,許多收容所由於當年成立時設計未經通盤考量,沒有規劃隔離等專業收容所該有的環境,隨著收容的狗貓越來越多,傳染病問題就越來越難以處理。尤其收容所常有許多被民眾丟棄、尚未斷奶的幼犬幼貓,遇到狗瘟,幾乎沒有生存機會。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嚴一峰說,台北市收容所已開始將入所動物進行分類,從健康的、生病的、可醫療的、難以醫療等等的作區分,也召募志工將未斷奶的幼貓犬帶出、尋找中途寄養處,希望可以減少死亡,並讓資源可以用在刀口上。

    一名收容所志工也表示,在環境條件極差的狀況下,現在台灣各地收容所動物最高的死亡原因就是生病,各界與其爭論安樂死,不如關注動物收容環境,否則,許多動物進入收容所的那一刻,就注定走向生命終點。

    尤其,台灣在認養動物的觀念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志工說,在犬貓健康的狀況下,原本台灣的認養率就不高了,更不用說是生病的動物;若收容所沒有基本該有的衛生環境,讓原本健康的動物進去反而染了病,根本等於斷了生機,也失去收容所原本存在最重要的意義─「重新幫動物找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