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1

沒了鯊魚 人類更危險--呼籲漁業署比照鯨鯊 將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列入禁捕名單

沒了鯊魚 人類更危險
保育團體為大白鯊、象鮫、巨口鯊請命
呼籲漁業署比照鯨鯊 列入禁捕名單

2012.11.21

加入連署(呼籲漁業署比照鯨鯊 將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列入禁捕名單)

大白鯊 (great white shark)、姥鯊(basking shark,象鮫)和鯨鯊一樣,都是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列為附錄二,易危、應予保護的物種。卵胎生的鯊魚每次繁殖胎期甚久、胎數甚少,幼體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成年;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位居最高層,一旦其族群崩解,同一海洋生態系其他魚類的多樣性就會受到嚴重威脅。保育團體呼籲:若不想有一天海邊只剩下各式毒水母威脅人類安全,鯊魚族群生態將是重要指標。

深海攝影師離開籠子,待在水中紀錄大白鯊長達24小時,期間大白鯊沒有任何攻擊行為。(照片:Daniel Botelho授權使用)

洄游在台灣附近海域的鯊魚種類繁多,除了常見鯊魚種類外,近十年來在台灣海域或箱網、定置漁網出現多種罕見大型鯊魚。根據曾被報導的案例,至少有20起23隻(見附表),包括大白鯊、巨口鯊、象鮫、虎鯊、公牛白眼鮫等。其中約2成(4例)捕獲的是懷孕母鯊,其腹中幼鯊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新聞報導不斷強化鯊魚兇猛、危險的形象,導致閱聽大眾無法以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觀點看待自然與人類活動的風險。

大白鯊因為一部電影的型塑,成了海洋中最被「污名化」,被視為超級”嗜血吃人”的物種。實際上科學家不斷提醒:人類根本不是大白鯊的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研究」(ISAF)顯示,自1900年以來,無故攻擊事件(unprovoked shark attacks)雖有增加趨勢,但這並不表示鯊魚攻擊人類的頻率增加,或有證據顯示鯊魚已將人類視為「食物」。由於人類花在水上活動的時間比起一百年前多很多,因此才增加兩物種互動的機會。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入海洋生物的家,而衝浪者或是泳客容易被鯊魚誤認為快速移動的獵物,因而導致誤會攻擊所致。

知名攝影師Daniel Botelho有24小時在籠外和大白鯊潛水的紀錄(影片連結),大白鯊並沒有任何攻擊行動。Daniel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再用偏見看待大白鯊。保育團體強調:任何衝浪或泳客的傷亡,都應儘其可能避免。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從全方位的角度看待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讓民眾學習正確面對自然的知識。推廣海洋生命教育,有助於人們在規劃海上活動時,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深海攝影師Daniel Botelho說:他難忘大白鯊的微笑。(照片:Daniel Botelho授權使用)

...... 閱讀全文

發起團體: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蠻野心足生態保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Congratulafin"s"護鯊組織、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All rights reserved by EAST 立案證號:台內社字第八九〇九四〇〇號 法人登記證號:110證他字第35號 (02)22369735~6 02-23651701 eastfree@east.org.tw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62號3樓之3
劃撥帳號:19461051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網站協力:拾穗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