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生存面臨人類獵殺及海冰流失雙重危機!保育團體呼籲公告禁止海豹產製品進出口
海豹生存面臨人類獵殺及海冰流失雙重危機!
保育團體呼籲公告禁止海豹產製品進出口
為保護海豹,維護自然生態,長年推動禁止商業獵殺海豹的國際人道協會加拿大分會執行長艾華思(HSI Canada, Rebecca Aldworth)來台,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廠商及消費者:「拒用海豹、海狗產製品」。兩組織表示,雖然加拿大政府核准獵捕海豹,但『合法』絕不等於、更不保證--獵捕方式與過程符合『人道』!因為加拿大法律縱容殘酷獵殺,且政府無力監督。近年來更因暖化效應,棲地的浮冰濃度(concentration)與覆蓋率(coverage)嚴重不足,使得海豹面臨大規模商業獵捕與沒有浮冰可生產、哺育下一代的「雙重危機」!
![]() |
![]() |
林淑芬委員12月2日於立法院內舉辦協調會議,要求林務局及國貿局立即依據現有法律工具,公告禁止相關海豹產製品進出口。
|
艾華思於記者會上,解說海豹主要產褥區浮冰的狀況。翁金珠及田秋堇委員要求行政部門跟上國際腳步,讓台灣成為亞洲保育的楷模。
|
今(99)年3月,動物社會研究會與「福爾摩莎動物權益小組」發起「讓牠們悠游!拒用海豹、海狗產製品」行動。至今已超過10萬人聯署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6條及貿易法第11規定,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
一般而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定,會員國不可以透過進出口禁令限制自由貿易。但仍有例外條款,比如為了「保護公共道德利益」(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20條a款及其前言;GATT1994 XXa & Chapeau)。所謂「公共道德」包括會員國內的相關法令,例如台灣已訂有「畜禽人道屠宰準則」、野生動物禁止進口用於馬戲團表演等,都是基於動物福利或是野生動物之人道對待法規。另外,民眾與民意代表的支持也可以反應公共之道德意識,因此研究會呼籲更多民眾加入連署行動: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歐盟(2009)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決議全面禁止海豹產製品貿易。
艾華思表示:台灣民眾對此問題的重視令人鼓舞與感動,她希望台灣能繼歐盟及美國後,成為亞洲第一個禁止殘忍海豹產製品進口的國家。她說:無論是基於氣候變遷或北大西洋震盪(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等因素,海豹棲息地過去40年來,有21年海冰的覆蓋率低於水平,尤其自1996到2010年間-近15年的情況更加嚴重。海豹母親與幼兒都飽受氣候變遷導致棲地浮冰不足之苦。加拿大環境部門更證實:2010年加拿大東岸海面的浮冰層創下了史上新低。包括聖羅倫斯灣和紐芬蘭東岸一帶,豎琴海豹主要育幼區的海面都不見浮冰成形。
![]() |
![]() |
小海豹要等到一個月大,才會下水游泳,但最多也只能游上ㄧ、二分鐘,便需要回到冰上休息。
|
氣候變遷、北大西洋震盪等因素,導致加拿大豎琴海豹的棲息地過去40年來,有21年海冰的覆蓋率低於水平,尤其自1996到2010年間情況更加嚴重,海豹繁殖、育幼的棲地「破碎不堪」,嚴重威脅海豹族群。
|
海冰縮減對豎琴海豹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由於海冰無法成形,海豹媽媽經常被迫在水中生產或流產。即便成形,冰層也因太薄脆弱而易碎,導致小海豹經常在還不夠強壯時,就從裂開的冰面跌落海中而夭折。剛出生的小海豹前幾個星期尚未強壯到可以在水中存活,約需一個月大後,才開始短暫游泳,但最多也只能游上ㄧ、二分鐘,便需要回到冰上休息。如果冰層融解或破裂太快,牠們等於要被迫提早「進入水中」,以至許多海豹寶寶因此「窒息」而死。而成年的母海豹就算已是游泳高手,也需要足夠浮冰來休息。特別是棲息於上百浬外海的豎琴海豹(Harp seal),更需要浮冰作為覓食的中繼站。
有些海豹媽媽被迫到海岸上生產,小海豹也因此被陸生掠食動物殺死,而人類的干擾也會逼走母海豹。因此,新生小海豹在岸上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浮冰流失現象已威脅整個海豹族群。近年來,由於海冰融化太早,加國漁業海洋部估計:主要育幼區的小海豹死亡率已達百分之百。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