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出不窮的虐待、棄養動物行為與教材文本有關嗎?體檢九年一貫教科書的「動物態度」
台灣社會層出不窮的青少年虐待動物案件、棄養動物行為與教材文本有關嗎?
--體檢九年一貫教科書的「動物態度」
近幾年,台灣社會不斷發生青少年殘忍虐待動物案件,不論是用鞭炮炸烏龜,或拿酒精膏燒狗……種種現象,是否與九年一貫教材文本對待動物的態度有關?而台灣的教育體系,鼓勵學童飼養蠶、鍬形蟲、甲蟲、楓葉鼠等動物用於觀察、教學,卻未同步教導良好動物福利知識、正確照顧觀念與責任,以致衍生出的捕捉、交換、購買、饋贈、繁殖過剩、棄養、放生、危害生態、戲謔動物、以動物作為競技、賭博標的……等等問題,是否也違反了最初的教學宗旨,反而誤導學童從小物化生命、漠視生命苦痛的態度!
長期關注動物福利及生態環境議題的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一年多時間蒐集研究國中小學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教科書,發現其中和動物議題有關的篇幅,多存在「忽視、戲謔、偏見、歧視、誤用、濫用、物化動物」等負面的動物態度和描述。且在教育部訂定、施行的課程總綱和分段課綱裡,完全沒有「動物倫理」觀的價值思辯,更沒有任何關於「良好動物福利」的知識或能力教育。今(七)日上午,立法委員田秋堇、鄭麗文與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現行教科書中,帶給學童錯誤學習的許多文本。
研究會表示:國中小學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教科書,以康軒、南一、翰林三大書商為主,包含課本、習作、教師手冊、備課用書等合計約1,400多本。研究會檢視國小課本計159本(73%)、國中23本(18%),加上各科目教師手冊、習作與備課用書等,數量未列入計算。國小與動物相關內容較多的科目分別為:一、二年級「生活」科,檢視比例為100%,三至六年級的「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分別為88%和71%,一至六年級的「國語」則為83%。研究檢視每本書的每一個單元,以瞭解書中有關動物的內容。國小部份,總計檢視851個單元,其中238個單元與動物有關(36%),國中部份,檢視106個單元,其中43個單元與動物有關(38%)。【詳見附錄一:國民中小學九年ㄧ貫教育教科書動物相關單元檢視數量與比例統計 (表)】
研究檢視動物相關單元發現,在國小階段強調觀念傳授,慣以舉例、故事、遊戲等教學活動搭配說明,但常易陷入活動設計「反噬」教學目標的困境。例如「生活」學習領域一年級下學期「美麗的春天」單元活動建議:老師令兒童分組尋找校園中的小蟲,找到的昆蟲可以抓起來放在飼養箱或觀察箱飼養,等觀察完畢後再將昆蟲放生。教學指引並表示:「兒童捉蟲兒,是一種自然的本性。老師應善用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導兒童親近蟲兒,了解蟲兒的生命也是珍貴的,進一步培養兒童愛護蟲兒的態度。」但課文並未提及捕捉和飼養的過程及方式可能造成動物受傷或死亡,如何避免傷害,或提供其他更能兼顧動物福利與自然生態的替代方法。讓人質疑兒童如何能真正學習到昆蟲生命的「可貴」,同時進一步「善待(愛護)」!而在國中階段,則幾乎偏重知識傳授,由於內容吃重繁多,往往無法深入探討知識建構背後的意義,學習過程缺乏思考空間、時間、及行為準則的討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