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從收容留置開始 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行動參與 從1949以來 政策建言 討論與回應 最新消息 捐款支持
  • 捐款支持
  • 告訴朋友
  • 認識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 我要更新資料
  • 選民有意見
  • 其他參與方式
  • 公民參與改善收容所動物福利
     
    前言

      公民參與改善收容所動物福利的方式有很多,首先,儘量想辦法避免有動物會被遺棄,然後被「捕捉」到容所,就是一件可以隨機多做的事:

    告訴身邊的親朋好友,飼養寵物前,務必先審慎評估自身能力、環境、家人接受度,並充實動物福利相關知識,想清楚自己是否真能好好飼養動物「一輩子」。

    支持、宣導、推動以認養代替購買的觀念,並鼓勵到各縣市收容所認養。

    支持、宣導、推動為家中寵物絕育的觀念,若能力許可,也協助社區流浪犬貓絕育、妥善照護,不讓更多生命無辜受苦。

    認養前,請與動物多多互動,瞭解每一個體有其不同的個性與行為表現,以免期待與現實有落差而退回動物,造成二度傷害。

    若自己、身邊親友發生無法繼續飼養寵物的情況,能先為寵物絕育後尋找下一位有能力妥善飼養牠的新飼主(可諮詢各地動保協會的建議、或參加送養活動),絕不將動物遺棄街頭或隨意找人轉送。

    生活周遭若遇有騷擾、虐待、傷害動物事件,或未能妥善照顧動物者,視情況溝通規勸、或向各縣市動物主管機關檢舉(為自保、確保動物狀況、督促政府執法,應儘可能同步蒐證)。

    協助監督各地寵物店、繁殖場有否依照「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寵物業管理辦法」、「寵物登記管理辦法」之各項規定。若未符合規定、或屬地下繁殖買賣,可向各縣市動物主管機關檢舉。(應儘可能同步蒐證)。

      另外,致力於法令的推動、修訂;監督政府的施政及政策;協助訓練專業人員;策動各項議題;對社會大眾進行教育宣導,以提升社會的動物福利及權益意識;或設立完善的私人收容所等……,都可以提升社會整體的動物福利及權益意識,並具體影響、促進政府施行良好動物福利政策。

       有一些團體及義工則將力量聚焦於公立收容所,除了致力彰顯收容所的問題外,更有許多人挽起袖子走進收容所提供服務與援助。初步統計發現,全台36處公立收容所中,計有基隆市、台北市、中和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台中縣、台中市、南投縣、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台東縣共14縣市收容所有義工團體投入服務,占39%。惟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有的收容所已經開始接納動保團體或義工參與,不僅其參與程度和深度有異,個別收容所要真正做到公開、透明,以良好動物福利為作業、管理的基準點,則還有一大段距離。

       值得一提的則是彰化縣流浪犬中途之家,由所內獸醫主動架設部落格,公布收容動物的照片,並且號召義工參與服務。因該收容所地點相當偏僻,目前仍非常欠缺長期性的義工支援。另外,金門縣動物防疫所前任獸醫,也曾於部落格和其他動物網站中推動所內動物送養,但資訊自98年初獸醫離開後停止。

      如果你也希望能參與改善公立收容所的工作,協助提昇動物福利,以下進一步從三個方向說明:

    一、 中途、認領收容所動物

      有這麼一群人,因為喜愛犬貓,但又難以面對踏進收容所會看見動物過的不好、或即將被安樂死的景況,於是選擇以一隻一隻接出來中途(照顧健康後送養)、或大量認領動物的方式(不同於一般民眾的認養),希望能盡己之力幫助個體生命獲得較妥善的對待。目前各地收容留置所幾乎都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他們將街頭或社區照護動物的精神延伸到收容所,也常被所方、社會大眾冠以「愛心媽媽、愛心人士」之名。

      以「中途之家」方式照顧個體動物的利益,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擔任中途家庭需審慎考量自身能力,否則一旦認領動物數量無法節制,很快就會面臨空間飽和、時間不足、體力負擔、經濟壓力等困擾。某些中途家庭因此會自我設定「挑選中途動物」的條件,如體型小、純品系、熱門動物等,以縮短寄養動物的時間,這些條件有時也會引發討論或爭議,如被批判「品種歧視」等,但不論如何,在龐大的棄犬現實裡,這仍是協助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此外有部分私人收容所(俗稱私人狗場),由於不贊成公立收容所的安樂死制度,因此會定期、或是大批的領出公立收容所內的動物,不斷的收容又多進少出的情況下,衍生與公立收容所同樣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讓許多動物就只能「還活著」,卻喪失生命福利和生存品質。

      再者,並非每一隻動物經過中途家庭醫療、絕育照顧後,就能有機會送養到新的家庭。若動物一直無法送出,則可能長期留滯在中途家庭或被擇地放養(面臨再度被捕捉的風險),有些則會另外被轉送到一些不做安樂死、但收容數卻早已擁擠不堪的私人收容場所。

      這種將公立收容所的負擔轉嫁給私人收容的方式,多數主管機關因為無力解決而選擇睜一眼閉一眼,少部份縣市會訂定「中途義工、寄養家庭管理辦法」,針對義工對象、認養的動物數量制定上限、或婉拒其認領。

    二、 提供服務與支援

    願意面對現況踏進收容所的義工,以另一種深入服務的形式參與收容所動物福利改革。

    服務內容包含:
    1. 為動物拍照、上網轉貼、辦理認養活動、提高送養機會:
     
    各地收容所多半位處偏僻、交通不便,動物資訊不夠公開、收容狀況缺乏曝光機會。因此常需要義工協助定期拍攝動物照片,架設網站、轉貼訊息、發社區公告、電子報、辦理認養活動等。俾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收容所的動物狀況,提高認養率,動物收容數量若能經由認養而減少,則收容所的動物福利就能有所提升。
    2.協助落實晶片掃瞄作業:
     
    動物被捕捉、運輸、卸下車等過程備受驚恐,讓後續掃瞄晶片的難度提高,因為掃瞄晶片必須近身接觸動物,甚至需要適當的保定安撫才能溫和的進行,不增加動物的緊迫與受傷風險。操作者要具備足夠的耐心、細心、並對動物行為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勝任。目前收容所處理此環節的做法,基本上不會從動物福利(避免動物緊迫、恐懼)的觀點來考量,只講求速度和效率,因此很需要義工協助。以確保每一隻動物都以溫和的方式落實晶片掃瞄作業,讓有晶片的動物尋得回家的路,讓有心的飼主找回他們的動物同伴。
    3.協助建立更完整的動物紀錄:
     
    不論收容期間長短,收容所都應針對每一隻動物建立完善的資料紀錄,並對外公開,包含捕捉地點、日期等基本資料、生理與行為觀察、醫療過程紀錄、行為訓練紀錄等。在收容動物量過多的情況下,很需要由義工協助讓每一隻動物資料更齊備完善,藉此民眾可以更正確的認識動物的健康與行為,評估自己的能力、條件是否適合領養;而完善的動物紀錄也能幫助收容所獸醫、每位工作人員及義工,更清楚每一隻動物個別的需求和個性,給予妥當醫療或調整與其互動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個體動物的福利。
    4.協助環境清潔與消毒:
     
    收容所動物進出頻繁、且動物來源龐雜,為了預防疾病傳染,必須落實每日籠舍清潔與定期環境消毒。另外,清潔過程需注意不讓水濺濕動物身體,清潔後地板要盡快刮乾、拖乾,保持乾燥環境讓動物能舒適的躺臥,這些過程需要義工投入人力支援,才能協助收容所做的更細緻、確實,提升動物福利。
    5.清潔動物,協助除蚤、洗澡、修剪毛髮:
     
    收容所動物數量過多,即便工作人員有心,也很難為每隻動物清潔身體、除蚤、剃毛,因此多數收容所選擇忽略此環節不處理、或是只能「挑選賣相好的狗」處理。若要照顧到多數動物的福利,就很需要義工的支援,如此不僅能在收容期間避免外寄生蟲肆虐威脅動物健康,更可讓動物感覺舒適,進而發展親和力,也就有更多機會被認養,找到新家。
    6.協助動物行為正常化、豐富化:
     
    收容所動物數量過多,動物一旦進入籠舍後,絕大多數難有機會能再「腳踏實地」、「重見天日」!長時間踩在鐵籠中、或潮濕的欄舍地板,不僅不利健康,更容易因為焦慮而引發行為問題。因此,收容所很需要義工投入,讓動物可以正常的展現自然行為、豐富化每天的生活,同時也在互動的過程中(如:散步、奔跑、跳躍、玩耍…等),詳細觀察、紀錄個體動物的健康與行為狀況,給予認養人適當的建議、或佐以醫療、行為訓練。
    7.協助醫療照護、哺育幼齡動物:
     
    收容所面臨動物數量過多、專業人力不足等現實因素,對於醫療或實施絕育手術的動物,難以提供隔離恢復的環境及專注的照料。前者涉及硬體設備的增建或改善,後者則必須開放由受過基礎動物看護訓練的義工協助照護動物,包含點滴、餵藥、上藥、及觀察紀錄各項生理反應等。除了傷病動物外,收容 所可能也會收容幼齡動物,若動物失去母親而無法自主進食、排便時,「義工褓母」就成了最迫切需要的救火隊了。極少數收容所因應這樣的需求制定了類似「褓母、保外就醫」等制度並招募義工支援。義工參與此環節的服務,較能確保動物免於疾病、痛苦、飢渴的威脅。
    8.民眾引導、認養前的溝通與面談:
     
    許多民眾進入收容所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吵雜的吠叫聲、排泄物氣味、潮濕陰暗的環境、及許多眼神驚懼的動物。此時若缺乏適當的引導,原想認養的民眾可能心生怯意而打退堂鼓、或僅憑「外貌、品種」等刻板印象,主觀認定想要認養的動物。義工在此環節通常能扮演引導者的關鍵角色,帶民眾更瞭解收容所的背景資料、收容狀況、簡介個別動物概況、陪同民眾與動物互動、了解未來飼養的環境和照顧方式,並從旁給予適當的建議與飼主教育。遇有民眾不適合認養或以錯誤方式對待動物時(如抓住頸部或背皮來抓起整隻動物、以雨傘棍棒戳指、敲打籠門…等),也能隨時制止並宣導正確的動物福利觀念。
    9.追蹤動物送養後狀況:
     
    動物送出後可能因為環境改變而誘發疾病、或與新家庭產生彼此適應不良的情況。這些狀況若不妥善處理,動物極可能被退回收容所、再度流浪街頭、或被以暴力或長時間關籠的方式對待。長期以來,主管機關被「流浪動物減量」問題追著跑,只重視收容所送養數字的攀升,無心也無力處理送養品質與動物福利問題。此環節若能有義工投入,除了可了解動物送養後狀況、給予專業建議或提供支援,以協助改善飼養問題,同時這些追蹤記錄也可反映出社會的動物態度和動物問題(甚至動物虐待),相當程度也等於是狗口、貓口普查,有助於主管機關全面檢視動物管理政策與分析未來施政方向。
    10.協助保定及安樂死作業:
     
    義工經由平時的餵食、洗澡、梳毛、遛狗、玩耍、訓練等過程,早已和動物建立相當好的互動與信任關係。動物看到義工通常不會害怕,反而會表現出興奮或歡迎。因此由義工參與醫療、安樂死作業,可使動物緊張害怕的情緒減緩到最低,得到最溫和的保定。義工也能從平日的互動觀察來選擇每一隻動物最合適的保定方式、或工具,有助於降低過程中人與動物受傷的風險。對於參與安樂死作業的義工,收容所必需主動關心義工心情的調適,事前建立正確的觀念、充實專業知識、訓練保定技術,以及事後要能有適當的工作輪替、休息、輔導,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僅有台中市開放由民間動保團體直接承包安樂死作業(但限制其對外公開),其他收容所擔心公開後外界觀感不佳,因此拒絕義工參與。
    三、 監督、遊說與施壓

      流浪動物問題反應的是社會問題的一角,而收容所是政府處理流浪動物問題的方案之一,也是公共政策的一環,既是政府機關,也編列了公務預算,就應具備「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並且接受公民監督。

      有人選擇以監督、遊說和施壓的方式參與收容所改革,例如投訴政府公務信箱、尋求議員關心、媒體報導、抗議行動、訴訟等方式。這些行動都會給主管機關或官員、執事者壓力,不過面對問題的改善,除了需要有公民對話的機會,也需要配合上述第二點的服務與支援,才能發展持續性的共同討論、合作行動,以周全的提升收容所動物福利。

    附錄:各縣市收容所,民間團體或義工參與服務情況彙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