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從收容留置開始 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行動參與 從1949以來 政策建言 討論與回應 最新消息 捐款支持
  • 認識動物福利
  • 如何看收容所
  • 收容所動物福利問題
  •   認識「動物福利」  
    貳、四項工具「認識、評估動物福利」
      作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工具四之一:天秤-衡量使用的「目的」是否合理與必要
     
     

      決定是否使用動物及其產製品前,先評估使用的「目的」是否「合理」與「必要」。舉例來說【圖十一】,右上角照片將動物用於娛樂、遊戲,完全漠視動物的身心痛苦,其目的不僅不「合理」也完全沒「必要」。而左下照片的動物「皮草」產製品,在亞熱帶台灣而言,應該沒有必要,而縱使真的為了禦寒所需,也有無數可以替代動物毛皮的材質可以使用。評估使用動物目的之合理性與必要性,有助於做出減少讓動物受苦、犧牲的選擇。

    【圖十一:第一個天秤,從動物利用的目的性來思考是否合理與必要?】
    回目錄
     
     
    工具四之二:天秤-思考利用動物的「手段」是否「適當」?是否有「替代方案」
     
     

      【圖十二】右上角照片顯示台灣宰殺農場動物的不人道方式。

       人道屠宰的最基本要求,是在宰殺動物時,先將動物「致昏」、使其失去痛覺,再予放血,使其死亡。減少動物的痛苦,提升動物福利。而所謂的「致昏」,科學研究豬與牛的生理、神經系統,發現豬與牛的痛覺反應為千分之150秒(150毫秒),因此不論是使用電擊或撞擊昏迷法,都必須在150毫秒內將動物快速致昏,令動物失去知覺;否則動物就會感受到痛苦【圖十三】。另外從有效刺喉放血到腦反應停止的時間最長是22秒,而動物電昏後恢復意識至少需37秒的時間,37-22=15,因此科學研究出—必需要在致昏後15秒內完成刺喉放血,才能確保動物在屠宰作業期間保持在失去知覺(致昏)的狀態【圖十四】。類似的研究說明「動物福利科學」的專業性和可驗證性,而非單純只是道德訴求。

       人道屠宰是經濟動物福利非常重要的一環。良好的動物福利,不僅可以提升肉品品質,改善畜牧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兼顧屠宰從業人員的勞工安全與心理衛生,以及消費者「吃得心安與安心」的權益。廣義的人道屠宰,包括經濟動物的人道運輸、裝卸載;合乎豬隻行為的繫留環境、走道以及驅趕方式;以儘量減少動物的緊迫與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經濟動物的屠宰,農委會已訂定「畜禽人道屠宰準則」(2008),但對於收容所流浪動物的人道處理(安樂死),其作業處理至今卻還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摸黑”而為。意即,收容動物之安樂死,依據動物保護法第13條第一項規定,應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之人道方式」為之。同條第二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實際需要,訂定以人道方式宰殺動物之準則。」目前中央主管機關 -- 行政院農委會並未訂定此一準則,但確有其「實際需要」。

    【圖十二:第二個天秤,從動物利用的手段來思考是否適當、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圖十三:針對經濟(農場)動物的屠宰,農委會已訂定「畜禽人道屠宰準則」(2008),禁止傳統殺豬方式,並確保畜禽卸載、繫留、驅趕、保定、致昏及放血過程的動物福利。】
    【圖十四:經濟(農場)動物在飼養、運輸以及屠宰階段的動物福利,都會影響肉品品質與安全,也與肉食的健康風險有關。】
    回目錄
     
     
    工具四之三:天秤—使用動物時,衡量利益與傷害
     
     

      使用動物給人類帶來利益,但對動物的傷害卻可能無比巨大。而動物付出的代價可能也造成環境和人類本身的災難。以農場動物集約飼養為例 【註17】 ,人類為了大量又廉價的肉食,繁殖、飼養越來越多的農場動物,以致於土地、水及大氣層,都承受著巨大的威脅 【註18】 。工廠化飼養家禽家畜不僅消耗過多的水與穀物,也製造過多的污水、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並耗損了太多的草地 【註19】 。而動物福利被嚴重剝削,動物健康也難以維持,為了防止動物疾病減少損失,大量動物用藥也導致人類的健康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便指出:人類60%的疾病都與動物疾病有關,而在這些年出現的新型疾病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5%。因此對動物的使用,另一個天秤的考量即為衡量利益與傷害。【圖十五】

      以雞蛋為例,在衡量過利益與傷害後,消費者除了可以支持「少消費」(足夠就好)的原則外,同時可以選擇支持「自由放牧」生產的雞蛋及其產製品,確保農畜產品的生產是維護良好的動物福利而來的。

    【圖十五:第三個天秤,思考利用動物帶給人類利益的同時,也需想到人類與動物分別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並衡量兩者是否合乎比例原則。】
     
     
    【註記】:
    註17. 又稱『工業化畜牧』:一種養殖動物的系統。此系統採用密集的「生產線」作業方式,以追求用最少的成本達到肉品及其他農畜牧產品最大生產量。其特色是將家畜家禽視為「生產線」上的原料,不是生命,不考慮動物福利,只講動物是否可以活著被買賣。並儘量節省空間、人力,以高度集約或密閉設施飼養,加上科技改良:讓動物生長速率加快、高度機械化及電腦化。
    註18. 全球各地畜牧產業產生的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佔人類製造的總體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畜牧的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FAO,2006。
    註19. 從食物轉換率看,每10公斤的穀物飼料,生產1公斤的牛肉;每 2.1-3.0公斤的穀物飼料,生產1公斤禽肉;每 1.5-2.0公斤的穀物飼料,生產1公斤水產養殖肉;每4.0-5.5公斤的穀物飼料,生產1公斤豬肉;而以每公頃土地每年可餵養的人數,若種植馬鈴薯的話,可養活22人,若種稻米可養活19人,若重植穀物飼養牛羊,則僅能養活1-2人,無法回歸全球有限土地的供給鏈。《少吃肉-利益全球》(CIWF),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翻譯、出版,2008。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