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從收容留置開始 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行動參與 從1949以來 政策建言 討論與回應 最新消息 捐款支持
  • 認識動物福利
  • 如何看收容所
  • 收容所動物福利問題
  •   認識「動物福利」  
    壹、五個層次說明「動物福利」
      作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四、動物倫理
     
     

      在形形色色的動物利用或是動物互動中,從互不傷害、互蒙其利,乃至片面傷害或相互衝突。有些人慣於傷害性的利用動物,有些人則主張可以在最低傷害情況下利用,更有些人則完全主張不應該利用。這往往涉及個人的動物態度,賦予動物的社會位置,以及因此而影響了每個人對待動物時的行為準則。這些都是動物倫理(哲學)探討的範疇。

       每個人的動物倫理觀,可能因時間、空間、環境、文化和社會脈絡而有所不同與改變。決定行為準則的觀念和態度,隨著文明的發展,現代較為正面的「動物倫理觀」,大致可分為動物權(生命平等,不應有傷害性利用),動物福利(生命有別,不可能毫無利用,但應善待,以最少痛苦為原則),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三種。

       換句話說,動物倫理既是一個光譜,也是人與動物互動關係的不同道德尺度。【圖四】除非有涉及違法的行為,即使有人抱持動物毫無痛苦、心靈可言的觀念,不同的動物倫理問題也只能透過討論、對話、釐清,而無法透過法律要求改變 【註8】

    【圖四:動物倫理是一個光譜。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定於一尊,而在於如何對話、釐清。同時,隨著人類對其他動物生命與生理的瞭解,完全視動物為「無生命之物」的觀念,也已不符常理或常識。虐待動物是違法行為,甚至涉及刑罰處分,就是一例 。】【註9】
      就同伴動物而言,強調動物權者甚至反對以動物為寵物(也是某種程度的利用)。但站在動物福利的角度,則認為只要不傷害動物,以貓狗(或其他動物)為同伴,其實無可厚非。

      就實驗動物而言,基於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細緻化(Refinement)等3R,甚至加上責任(Responsibility)之4R原則,也是基於動物福利觀點的動物利用。

       在經濟(農場)動物方面,動物福利友善(放牧飼養、畜舍改良)或甚至有機畜牧也與基於動物權觀念完全反對肉食之素食主義有所不同。

       至於野生動物保育,通常是以種群或族群的「永續」繁衍為著眼。其中,基於人類中心的保育觀,往往非常偏狹、自私,甚至「掛羊頭賣狗肉」-- 以保育之名犧牲個體動物福利,其實骨子裡就只是商業、產業(關連從業)利益。馬戲團、動物園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強調自然之美,令人感動、驚異的自然主義保育觀,同樣重視物種永續和棲息地的保護,卻也較能認同個體動物福利,相信個體生命品質的維護,與整體維生體系的保護可以相輔相成。

       人類的動物態度或動物倫理觀,也隨時空脈絡不斷變遷。在西歐,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圖五】。其中第三階段發展的關鍵之一是「痛覺主義」。首先是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提問與自答。邊沁在其文章<道德與立法原則>(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中反省到動物的命運,比較動物和奴隸的遭遇,提出一個可能至今還有爭論空間的問題:人類根據什麼而需延伸關懷與慈善及於動物?並且自己給了答案:「問題不在於動物能否理性思考?也不在於牠們能否說話?而在於牠們能不能感受痛苦?」 【註10】

    【圖五:關於動物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已從倫理哲學層次發展成為科學研究探討的範疇,其結果不僅影響動物保護立法,也在執法實務或教育推廣上發揮作用。】
      其次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s)150多年前發表的《物種原始》,證明人類與非人類動物之間,並非斷裂或上下的階層關係,而是具有「演化延續性」(continuity)【註11】-- 不僅是解剖或生理上,也是行為和精神上的延續性 。達爾文顯示了動物之所以異於我們,並不是因為牠們有不同的「本質」,而是因為他們得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因為物種同源,所有生命的「內在核心」都一樣,只有外顯型式不同【註12】

       這樣的延續性,其實在痛覺神經構造的比較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中樞神經結構一樣,只是容量有所差異【圖六】。

    【圖六:對於各種動物生理結構和行為的不斷研究,除了增進人類對動物的了解,更可能改變人們的動物倫理觀念。】
      其實就發展歷程而言,西方首先出現的是動物福利(1849年英國訂定《防止虐待動物法》, 禁止“引起不必要痛苦”的行爲。),其次才是動物權(1870年代,出現反對活體解剖運動)。而環境保護的呼聲則是20世紀工業與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與污染後的反省。1962年,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引起熱烈討論及迴響,推動全球環保風潮,被譽為「戰後生態意識蔚興的導師」--但也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曾為前述揭發集約飼養之殘酷的《動物機器(Animal Machine)》一書撰寫前言,並曾擔任美國動物福利協會(AWI)的顧問,而於1963年榮獲該會所頒史懷哲獎章。

       20世紀,關於動物是否有意識、會思考、知道自我與他者、過去和未來、生與死等之研究已越來越多,對於動物倫理觀的影響,也值得我們密切注意。相關的專業期刊<動物倫理研究>(Journal of Animal Ethics)【註13】 ,由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倫理研究中心(Oxford Center of Animal Ethics)【註14】編輯 ,將於明(2010)年問世。

    回目錄
     
     
    五、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常見於形容動物當時的福利狀態,比如:「這隻狗被長期關籠的飼養方式沒有動物福利。」意指長期關籠無法滿足狗的基本生命需求,如缺乏足夠的空間伸展四肢、奔跑,缺少與人和其他動物正常互動所引發的心理問題;籠子不適當造成發育或腳部肉墊的生理傷害等等。

       「動物福利論」是在整個動物倫理的光譜中,介於「動物利用」與「動物權益」(人類利用非人類動物是剝奪其權益的觀念)間,目前較能落實於社會、法律中的一種動物態度。強調當人類無法避免利用、使用動物時,應基於道義責任以及對動物身心與社群需求的瞭解,將傷害降到最低,及其需求獲得最大滿足。

       另一方面,「動物福利科學」則是ㄧ門發展相當成熟(有專業期刊、專職教授、專門研究領域)的自然科學分支,其研究範疇涉及動物生理學、心理學、行為學、生態學的相關知識、能力、技術、以及設施等等。基本上,這些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哪些知識、能力,甚或科技、技術以促進良好的動物福利,或者減少不好的動物福利。這些知識、能力、技術或是設施,也是目前先進國家落實執行相關動物福利規範的基準。

       動物福利科學的相關研究發現,人和許多動物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相同【圖六】,而所有脊椎動物、甚至某些非脊椎動物如章魚、烏賊、龍蝦、螃蟹等,也都有感知疼痛的能力。疼痛的來源或刺激若未減緩或解除,則會對動物產生相當程度的緊迫(stress),造成血中類固醇濃度的上升,以及胰島素(insulin)與睪固酮(testosterone)的下降,進而影響心血管、呼吸、代謝,甚至組織癒合等生理功能。且許多時候動物痛苦的來源,不一定是生理疼痛,而是直接從生活環境或實驗操作過程導致之恐懼或緊迫 【圖七】 【註15】

    【圖七:痛覺主義—動物和人一樣,會感受疼痛—是動物福利發展階段的關鍵論點之ㄧ】

      如果動物是會「感受到痛苦」的,我們人類應該如何對待牠們?在這個本不完美、充滿衝突與競爭的世界裡,如果人與動物的互動終究難以完全避免「傷害性的利用」,那麼應該如何減少或避免動物的痛苦?痛苦應該如何定義?如何評估?痛苦的減少有哪些方法?如何精益求精?這些都是動物福利科學所涵蓋的範疇。人們也應瞭解這樣的評估既是基於動物保護法令的遵守,更是科學和倫理教育的一環。

       此外,部分科學家對動物的研究也早已不僅是「痛苦」這個範疇。動物會不會利用工具,「說話」、「思考」、有沒有「意識」、獨特的「個性」,以及「學習得來的文化傳承」等等……,這些在動物到底有沒有權利、人類到底可不可以利用動物的辯論中,其非常重要的爭執點,都有許多研究探討,並且陸續在動物福利科學相關的專業期刊上發表。

       動物福利科學基本上是從獸醫學、畜牧學的分化,但也是獸醫、畜牧學;動物行為、心理、生理學;以及野生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生物學、新陳代謝學;甚至包括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科際整合。一門學科從分化到整合,需要一段時間,但無論如何,一旦學術期刊開始出現,並獲得學界的認同,也就可以說基礎的專業與權威已經建立。並逐漸成為倫理爭辯或是法律規範的參考基準。

       以動物福利科學研究為主的專業期刊至少有兩種:《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 -- 1992),以及《應用動物福利科學》(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 1998 )。換句話說,在國際上動物福利科學專業的建立,至少已有20年以上的歷史。

     
     
    【註記】:
    註8.同註4.
    註9. 資料來源:<動物福利教育研習手冊>,2008,2009。臺灣國民中學動物福利教育研習計畫-- 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社會)學習領域專題。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註10.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Jeremy Bentham. The Animals Reader – The essential Calssic and Contemporary Writtings. Edited by Linda Kalof and Amy Fitzgerald. Berg. 2007.
    註11. <延續性>(Continuity),By Eileen Christ,李鑑慧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Ency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Edited by Marc Bekoff. 桂冠圖書,2002。
    註12. <延續性>(Continuity),By Eileen Christ,李鑑慧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Ency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Edited by Marc Bekoff. 桂冠圖書,2002。
    註13. http://www.press.uillinois.edu/journals/jane.html%202009/8/11 .
    註14. 主編林基教授(Professor Andrew Linzey)著作中譯《動物福音》,請見:http://www.east.org.tw/e_paper_content.php?e_id=98
    註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animal.coa.gov.tw/html/?main=13h&page=13_labaratory_c07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