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 保育團體要海生館 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

2013.03.12    分享至: facebook line line

https://vimeo.com/61601915

其他觀看點: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下載點1下載點2
◆點讚支持「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解放鯨鯊 不准再抓!」行動

教育部所屬國立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自2004年4月至今以教育、研究名義,共引進、圈養、展示3尾屬於CITES附錄二的鯨鯊。但因人工飼養環境的侷限,致使1尾暴斃、1尾疑似健康狀況不佳,在2007年時被館方草率野放棄養。目前僅存1尾,體長大約6公尺,窄小的空間讓鯨鯊尾鰭不斷碰撞、磨擦缸底礁石及缸壁,以致下葉反覆受傷,出現大面積結痂現象。

海生館即使放置浮標提醒鯨鯊避開,但窄小的水缸還是讓鯨鯊尾鰭不斷碰撞、磨擦缸底礁石及缸壁,導致下葉反覆受傷,出現大面積結痂現象。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今(12)日召開記者會,發起「水缸不是牠的家!解放鯨鯊、不准再抓」行動,要求海生館與BOT廠商海景公司立即將館內目前倖存、尾鰭嚴重受傷的鯨鯊謹慎標識放流。其經費應由海景公司「取之鯨鯊、用之鯨鯊」全額負擔!且不准再以教育展示或研究名義,自野外捕捉圈養。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海生館共有三大物種被館方及海景公司視為「搖錢樹」,分別是白鯨、鯨鯊及企鵝。以鯨鯊來說,館方明知其體型日漸碩大,再不著手進行野放,恐危及鯨鯊的健康及生存,但卻以要留著「舊鯊」帶「新鯊」,以使新進小鯊可以盡速適應人工圈養環境的說法,要脅政府准予捕捉引進新小鯊後,才會將大鯊野放,簡直是將鯨鯊當作「鯊質」,以「大鯊挾持小鯊」!其心可議!

根據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追蹤標示放流的鯨鯊資料顯示,鯨鯊平常白天會待在較深的海域,甚至出現80公尺深度。一般則在5至10公尺深。亦曾有紀錄顯示,最深可潛至1,900公尺。此外鯨鯊每天洄游可達34公里。相較之下,海生館囚禁、展示鯨鯊的「大洋池」雖為台灣最大「水缸」--長33公尺、寬22公尺、深8~12公尺,水容量100萬加侖。但這個美其名為「大洋池」的「水缸」,對鯨鯊來說卻宛若監獄牢房。

由於鯨鯊必須不停游動才能獲得氧氣,研究會公布的影片顯示,海生館內的鯨鯊只能朝固定方向繞著水缸不斷轉圈,繞游一圈時間約為50至80秒。光以白天八小時展示時間計,每天就得在窄小枯燥的缸內繞上360~576圈。根據研究,青、成年的鯨鯊(體長4-10公尺)游動時大都靠胸鰭後方的身體迂迴擺動行進。海生館內的鯨鯊長期、固定、短程的繞圈游行,是否影響其脊椎的生長、甚至變形,令人憂慮!

海生館內的鯨鯊只能朝固定方向繞著水缸不斷轉圈,繞游一圈時間約為50至80秒。以白天八小時展示時間計,每天就得在缸內繞上360~576圈。

2007年3月7日,海景公司突然偷偷將館內圈養近三年的招牌雌鯨鯊「嘉嘉」野放,事後才低調公布。員工爆料,嘉嘉身體狀況多,且重達1,000公斤,體長5.2公尺,館方擔心死在館裡遭議論,乾脆「棄養」,堪稱史上最大「棄養動物」。嘉嘉沒有背鰭、脊椎受損,海景公司在野放前沒有任何規劃,沒有先讓牠到「中繼站」適應半野放生活,甚至連追蹤裝置也沒有,目前生死不明 !

海生館另一隻暱稱「老三」的幼鯊,2007年4月下旬開始食欲不振、活動力銳減,治療毫無起色,到了5月8日情況惡化,9日清晨暴斃。死前體重405公斤,體長達3.3公尺。在海生館只活了664天。(附件一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表示:鯨鯊是世上現存最大型的鯊魚,也是體型最大的魚類,文獻紀錄最長達18公尺。野外鯨鯊平均「高壽」70~100歲,甚至可能超過160歲,但人工圈養的鯨鯊狀況差,幾乎都很「短命」。一份紀錄沖繩海洋館自1980至1998年飼養過的16隻鯨鯊報告發現,其平均壽命竟只有16個月!

屏東海生館「大洋池」雖為台灣最大「水缸」,但對身長達6公尺的鯨鯊來說,宛若監獄牢房。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表示:去(2012)年7月才開幕的韓國濟州島「水上星球」(Aqua Planet)海洋館,在開幕後不久,就因養死一尾鯨鯊引起抗議,而向社會公開致歉,並野放館內另一尾倖存的鯨鯊。海生館已受傷的鯨鯊野放後是否能存活,沒人能夠預知,但如果不立即著手野放,一定是死路一條。民間團體將醜話說在前,呼籲海生館與海景公司別再循之前偷偷野放另一尾被養到傷殘鯨鯊的模式,在完成妥善標記野放前,應更謹慎照料,勿讓鯨鯊「橫生意外」,以圖省下野放經費!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根據「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教育部設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推廣海洋教育,提升社會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發展觀念。但海生館以BOT方式委託海景公司經營,自開幕以來館內海洋生物死傷慘重,至今也拿不出有關鯨鯊的科學研究成果。她要求教育部必需徹底檢討,不應繼續放任。而如果只是要讓孩童及民眾驚呼「好大的魚喔」以增加收入,她建議海景公司改以不需犧牲活體鯨鯊的3D影像教育方式,民眾還可身歷其境感受海洋世界的美麗與驚奇。

關於水生動物活體展示的功能與意義,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博士曾表示:水族館已經走到了盡頭,展示的魚不管環境多好,一定有損耗,捕捉、搬運、也都有損耗,使用「虛擬實境」就可以模擬海洋的環境,不一定要抓真的魚來展示,如此可減少對實體生物的壓力和迫害。且全球已進步到網路世界,知識的傳播不一定非到某個地方,才能看得到、學得到。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2000 年,將鯨鯊列入紅皮書(red list),歸類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則於2002年,通過將其列入附錄二物種。台灣則是自2001 年起,即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隔年訂定鯨鯊漁獲總量管制,並逐年減少,至2008 起全面禁捕(附件二)。CITES現正於泰國曼谷舉行第16屆會員國大會(COP16),鯊魚保育仍是重要議題之一。

發起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相關資料:
附件一:
屏東海生館3尾鯨鯊生命簡史
附件二:鯨鯊小檔案
附件三:鯨鯊尾鰭變化圖